〈基隆市畜牛產業〉,刊載於1989年(民國78年)6月編印的《基隆市志──卷八:農林篇》第209頁至第232頁,由洪連成、黃素貞2人共同編纂。
〈基隆市畜牛產業〉一文,先提及牛為臺灣農家的主要動力,都市附近更增大牛隻在運輸業中的使用機會。這說明臺灣在交通建設日益發達、交通型態日益進化、產業轉型的發展下,牛確實曾扮演過去農家重要的運輸載具。
基隆市農家飼養的牲畜,與臺灣各縣市的情形相似,以豬、牛為主,家禽次之。據1951年(民國40年)的統計結果,基隆市的牛隻飼養頭數,為630頭,其中水牛為485頭,黃牛為124頭,西洋牛為30頭,以水牛佔76%為農家牛隻飼養大宗。
而1971年(民國60年)底,則有水牛182頭,黃牛及雜種牛僅有1頭,西洋牛及乳牛則有32頭。反映基隆市人口大量增加、工業廠倉林立、水旱田面積急劇下降,耕牛已無用武之地,因而逐年減少。黃牛雖曾一度作為交通運輸工具,然已由機械運輸工具取代。
牛屠宰後,除了牛肉可食用,副產品有牛皮、牛骨等。其中,牛骨為製造「骨粉」的主要原料。骨粉中富有鈣質、磷質,為最好的磷素肥料、又可為家畜家禽所需礦物質上的補充飼料。
而1971年(民國60年)後,政府開放牛肉大量進口,牛肉的市價,較國內原有牛肉價格低,因此全臺作為肉牛的屠宰數也逐年降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