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1989年前基隆市畜牛產業〉

  〈基隆市畜牛產業〉,刊載於1989年(民國78年)6月編印的《基隆市志──卷八:農林篇》第209頁至第232頁,由洪連成、黃素貞2人共同編纂。

 

  〈基隆市畜牛產業〉一文,先提及牛為臺灣農家的主要動力,都市附近更增大牛隻在運輸業中的使用機會。這說明臺灣在交通建設日益發達、交通型態日益進化、產業轉型的發展下,牛確實曾扮演過去農家重要的運輸載具。

 

  基隆市農家飼養的牲畜,與臺灣各縣市的情形相似,以豬、牛為主,家禽次之。據1951年(民國40年)的統計結果,基隆市的牛隻飼養頭數,為630頭,其中水牛為485頭,黃牛為124頭,西洋牛為30頭,以水牛佔76%為農家牛隻飼養大宗。

 

  而1971年(民國60年)底,則有水牛182頭,黃牛及雜種牛僅有1頭,西洋牛及乳牛則有32頭。反映基隆市人口大量增加、工業廠倉林立、水旱田面積急劇下降,耕牛已無用武之地,因而逐年減少。黃牛雖曾一度作為交通運輸工具,然已由機械運輸工具取代。

 

  牛屠宰後,除了牛肉可食用,副產品有牛皮、牛骨等。其中,牛骨為製造「骨粉」的主要原料。骨粉中富有鈣質、磷質,為最好的磷素肥料、又可為家畜家禽所需礦物質上的補充飼料。

 

  而1971年(民國60年)後,政府開放牛肉大量進口,牛肉的市價,較國內原有牛肉價格低,因此全臺作為肉牛的屠宰數也逐年降低。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圖片來源】 洪連成、黃素貞,1989年6月。《基隆市志──卷八:農林篇》,頁:209。基隆市:基隆市政府民政局。基隆文化局提供   //   【參考書目】 洪連成、黃素貞,1989年6月。《基隆市志──卷八:農林篇》,頁:184-185、209-232。基隆市:基隆市政府民政局。丘國宣於2019年8月2日引述編撰
  • 撰寫者
    丘國宣(亞洲數位典藏)
  • 創作者
    洪連成、黃素貞(編纂)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1989/6
  • 資料使用語言
    繁體中文
  • 媒體類型
    文件
  • 時間分期
    戰後時期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