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1989年前基隆市畜豬產業〉

  〈基隆市畜豬產業〉,刊載於1989年(民國78年)6月編印的《基隆市志──卷八:農林篇》第190頁至第208頁,由洪連成、黃素貞2人共同編纂。

 

  〈基隆市畜豬產業〉一文,先扼要說明全臺、基隆市養豬產業概況。豬肉為臺灣主要的肉食來源,臺灣的畜產,也以豬肉為大宗。日治時期養豬極盛時期,為1928年(昭和3年)至1938年(昭和13年)期間,每年平均養豬頭數,皆超過180萬頭;基隆市與七堵庄的合計數字,也以此時期為最高。

 

  基隆市農家飼養的牲畜,與臺灣各縣市的情形相似,以豬、牛為主,家禽次之。基隆市畜豬產業,其豬隻種類,計有本地豬、西洋豬、雜種豬3種,以雜種豬佔絕大多數。後來引入繁殖的雜種豬,為本地母豬、西洋公豬的第一代雜交種,本地母豬為桃園種,西洋豬為盤克夏種,一代雜交種豬的優點甚多,因此基隆市的肉豬飼養,幾乎是這種雜種豬。

 

  基隆市為一大都市,經常需要大量豬肉供以消費。日治時期每年屠宰頭數約在25,000頭;至1951年(民國40年),達47,663頭。市民人數、及市民對於肉食品的享受,較往日皆提高許多。由於基隆市飼養的肉豬頭數有限,不足供應自己市場需求,因此必須由其他縣市購進,以補不足。

 

  而〈基隆市畜豬產業〉一文,其一強調的重點,乃豬的屠宰數,僅能代表全體市民的豬肉消費量,絕不能用作基隆市農業生產中的豬畜價值;因為當時基隆市豬的屠宰數資料,會涉及到自其他縣市購進的豬隻,造成客觀事實上的失準。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圖片來源】 洪連成、黃素貞,1989年6月。《基隆市志──卷八:農林篇》,頁:190。基隆市:基隆市政府民政局。基隆文化局提供   //   【參考書目】 洪連成、黃素貞,1989年6月。《基隆市志──卷八:農林篇》,頁:184-208。基隆市:基隆市政府民政局。丘國宣於2019年8月2日引述編撰
  • 撰寫者
    丘國宣(亞洲數位典藏)
  • 創作者
    洪連成、黃素貞(編纂)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1989/6
  • 資料使用語言
    繁體中文
  • 媒體類型
    文件
  • 時間分期
    戰後時期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