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1989年前基隆市肥料產業〉

  〈基隆市肥料產業〉,刊載於1989年(民國78年)6月編印的《基隆市志──卷八:農林篇》第160頁至第182頁,由洪連成、黃素貞2人共同編纂。

 

  〈基隆市肥料產業〉一文,以日治時期、戰後時期的順序時間說明。文章開頭,首先提及日治時期的基隆市販賣肥料、自給肥料,使用在水稻作物上最多,例如1929年(昭和4年)販賣肥料總量為96,020公斤,即全用在水稻,1930年(昭和5年)情形相同;1938年(昭和13年),為日治時期販賣肥料量最高的1年,當年也用169,080公斤在水稻上。佐證水稻確實為臺灣的重要農作物其一。

 

  而「販賣肥料」,包括大豆油餅、其他植物油餅、硫酸錏、氰氮化鈣、其他氮肥、過磷酸鈣、骨粉等。「自給肥料」,則包括綠肥、堆肥、人糞屎、牛及豬糞、草木灰等。

 

  〈基隆市肥料產業〉一文,在概述日治時期、戰後初期的基隆市肥料產量沿革間,一併簡介到「綠肥」、「燒土」、「牛豬糞與人糞屎」、「堆肥與稻藳」、「穀穀與草木灰」等自給肥料。

 

  戰後,臺灣肥料公司一廠、臺灣肥料公司二廠,為基隆肥料產業的重要代表。2廠房分別接管自日治時期的「臺灣電化株式會社基隆工廠」、「臺灣肥料株式會社基隆工廠」。

 

  臺灣肥料公司一廠,後改名為臺肥基隆一廠,主要的產品為氰氮化鈣肥料。在日治時期,年產量為12,000公噸;於1946年(民國35年)復工以後,年產量曾達38,000公噸以上,並兼產電石、氧氣、石灰等產品。早期生產量,佔臺肥公司全部產業的25%,和碼頭工程稱為中山區2大產業。當時,全臺農田所需的氮肥,工業所需的電石、氧氣,全部由基隆一廠供應,對當時全臺的農村復興、工業重建有很大的貢獻。

 

  1967年(民國56年)以後,配合國內經濟發展、及國際市場的需求,停產氰氮化鈣,轉向多角化經營,產品也開始大量外銷國外。1984年(民國73年),臺肥基隆二廠合併於一廠,稱基隆廠;2014年(民國103年)底,臺肥基隆廠停止營運。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圖片來源】 洪連成、黃素貞,1989年6月。《基隆市志──卷八:農林篇》,頁:160。基隆市:基隆市政府民政局。基隆文化局提供   //   【參考書目】 1.洪連成、黃素貞,1989年6月。《基隆市志──卷八:農林篇》,頁: 160-182。基隆市:基隆市政府民政局。丘國宣於2019年8月2日引述編撰 2. 林鴻標,1957年8月。《基隆市志──第七種:工礦篇》,頁:8-13。基隆市:基隆文獻委員會。丘國宣於2019年8月2日引述編撰 3. 許梅貞,2001年12月。《基隆市社區環境特色調查手冊》,頁:78。基隆市:基隆市文化局。丘國宣於2019年8月2日引述編撰
  • 撰寫者
    丘國宣(亞洲數位典藏)
  • 創作者
    洪連成、黃素貞(編纂)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1989/6
  • 資料使用語言
    繁體中文
  • 媒體類型
    文件
  • 時間分期
    戰後時期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