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市落花生產業〉,刊載於1989年(民國78年)6月編印的《基隆市志──卷八:農林篇》第76頁至第77頁,由洪連成、黃素貞2人共同編纂。
文章開頭,先扼要說明全臺、基隆市落花生產業概況。落花生為臺灣主要的油料作物,其地位僅次於稻米、甘藷、甘蔗3大作物;1900年(明治33年),全臺的落花生栽培面積,約為11.600公頃,至戰後的1949年(民國38年),已經超過70,000公頃。
落花生為基隆市早期主要作物之一。1947年(民國36年)在基隆市的落花生栽培面積,超過60公頃,單位面積產量,更是超過全臺平均產量,此乃基隆在農業經濟上難得的現象;而後栽培面積卻逐年減少,至1971年(民國60年)底,栽培面積僅剩15.79公頃。
文章接著簡述落花生的栽培過程,分為「整地」、「播種」、「肥料」、「中耕除草」、「收穫」、「人工」6個部分。
落花生栽培地,多選在地質鬆軟的沙土地帶。基隆一帶的落花生,大多在2至3月或4至5月兩期播種,以3月中旬最為普遍,一般均採用點播法。落花生為豆科植物,因此氮肥的需求量不高,一般施用適當劑量的磷肥。
基隆農產物的食用作物部分,以水稻、甘藷、落花生為主;特用作物部分,則以茶葉、園藝作物為主。另外,基隆為臺灣北部漁業中心,具備國際大港,海岸線曲折,沿海水產資源極豐;加以遠洋漁業的蓬勃發展、及水產加工業的發展,魚貨運銷的改進,已進入企業化經營的型態,基隆漁業為臺灣經濟貿易上不可或缺的一環。
相形之下,基隆落花生產業、以及其他農產業的發展,因為先天性上的環境條件,如土地貧瘠、氣候欠佳、日照時數過少、陰雨天氣等因素,受到極大限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