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1989年前基隆市栽茶產業〉

  〈基隆市栽茶產業〉,刊載於1989年(民國78年)6月編印的《基隆市志──卷八:農林篇》第73頁至第75頁,由洪連成、黃素貞2人共同編纂。

 

  文章開頭,先說明基隆市茶葉產業概況。1947年(民國36年),基隆市茶園有約232公頃,所種植茶葉的品種,有大葉、烏龍、硬枝紅心、貓耳、枝蘭、桃仁、桂花種、鐵觀音等,大部分均屬上中品。

 

  然而在1960年(民國49年)以後,種植面積突減至60公頃、至同年底,僅只有54公頃。

 

  文章接著講述茶葉栽培過程,分為「育苗」、「台刈」、「肥料」、「採摘及收穫」、「人工」5個部分。台刈,通常在茶樹年較大、樹勢衰弱時,深剪枝椏,好讓更有活力的嫩芽長出。

 

  基隆茶樹育苗法,均採用無性繁殖的壓條法,注重台刈、更新的工作。苗圃多選擇平地,如在傾斜坡地,壓條後須加以培土,理好排水溝,以免豪雨沖刷壓條後的培土,雨後尤須培土。

 

  除草用淺耕方法,避免傷及枝條,壓條後7、8個月即能夠移植。基隆市定植時間,大概在12月至次年2月。

 

  然而,基隆為臺灣北部漁業中心,具備國際大港,海岸線曲折,沿海水產資源極豐,基隆漁業為臺灣經濟貿易上不可或缺的一環。相形之下,基隆茶葉產業、以及其他農產業的發展,因為先天性上的環境條件,受到極大限制。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圖片來源】 洪連成、黃素貞,1989年6月。《基隆市志──卷八:農林篇》,頁:73。基隆市:基隆市政府民政局。基隆文化局提供   //   【參考書目】 1.洪連成、黃素貞,1989年6月。《基隆市志──卷八:農林篇》,頁:1-8、73-75、125-130。基隆市:基隆市政府民政局。丘國宣於2019年8月2日引述編撰 2. 劉松樹,1986年6月。《基隆市志──卷九:漁業篇》,頁:序。基隆市:基隆市政府民政局。丘國宣於2019年8月2日引述編撰
  • 撰寫者
    丘國宣(亞洲數位典藏)
  • 創作者
    洪連成、黃素貞(編纂)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1989/6
  • 資料使用語言
    繁體中文
  • 媒體類型
    文件
  • 時間分期
    戰後時期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