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1989年前基隆市甘藷產業〉

  〈基隆市甘藷產業〉,刊載於1989年(民國78年)6月編印的《基隆市志──卷八:農林篇》第68頁至第73頁,由洪連成、黃素貞2人共同編纂。

 

  文章開頭,先說明在1895年(明治28年)、清廷治臺權利交由日本時,甘藷在全臺的栽培面積已達40,000餘甲;但因品種不佳、種植方法不當,收穫量極低,品質也不好。1912年(明治45年/大正元年),日本當局選定源自沖繩、產量甚高的品種「白和蘭」,普種全臺,配合栽培技術的提升,每公頃的收穫量、品質均大為提高。

 

  文章接著將基隆甘藷栽培過程,分為「育苗」、「本圃」、2個部分簡述。

 

  育苗的部分,交代到基隆甘藷育苗,無需使用溫床、皆用露地苗床;由於基隆為全臺降雨量最多的地區之一、一年中降雨日數約達217日,平均全年總降雨量為2,882毫米,因此育苗期間,應選排水良好的地方,避免雨水浸害。

 

  肥料則以腐熟堆肥為基肥,種藷發芽後如生育情形正常,即無須再施追肥。採苗則最好使用25-27公分的端苗為佳,節間短粗堅實才是良品。

 

  本圃的部分,說明經過整地、施肥後,在傍晚插苗較適宜,天雨時的日間也可以;再經過約1個月後的中耕除草、栽培過程中3次理蔓,即可收穫。

 

  基隆農產物的食用作物部分,以水稻、甘藷、落花生為主。另外,基隆為臺灣北部漁業中心,具備國際大港,海岸線曲折,沿海水產資源極豐,基隆漁業為臺灣經濟貿易上不可或缺的一環。相形之下,基隆甘藷產業、以及其他農產業的發展,因為先天性上的環境條件,受到極大限制。

 

  據1922年(大正11年)的調查,當時的基隆區,以米為主食的人,為25%;以米為主食、兼食用甘藷的人,為54%;以甘藷為主食、兼食用米的人,為21%。戰後,基隆市甘藷的產量,逐年減少。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圖片來源】 洪連成、黃素貞,1989年6月。《基隆市志──卷八:農林篇》,頁:68。基隆市:基隆市政府民政局。基隆文化局提供   //   【參考書目】 1.洪連成、黃素貞,1989年6月。《基隆市志──卷八:農林篇》,頁:1-8、68-73、115-121。基隆市:基隆市政府民政局。丘國宣於2019年8月2日引述編撰 2. 劉松樹,1986年6月。《基隆市志──卷九:漁業篇》,頁:序。基隆市:基隆市政府民政局。丘國宣於2019年8月2日引述編撰
  • 撰寫者
    丘國宣(亞洲數位典藏)
  • 創作者
    洪連成、黃素貞(編纂)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1989/6
  • 資料使用語言
    繁體中文
  • 媒體類型
    文件
  • 時間分期
    戰後時期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