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市公共汽車管理處」,前身為1946年(民國35年)4月9日成立的「基隆市政府公共汽車管理所」,處址在中正二路3號。
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基隆市公共汽車營業停頓。戰後,接收日本所遺留的破舊汽車35部,加以整理,僅有客車1部勉強可以行駛;再拼湊零件,修復出可行駛的車5部,共計6部,行駛市區。
然而,1947年(民國36年)2月,6輛公車均為軍方徵用;3月交還時,其中半數已損壞不堪,因此另撥公車9輛。至1949年(民國38年)經謝貫一市長策劃,迭撥款項,才陸續購置新車,也有美援車輛。
1952年(民國41年)擴編為「基隆市公共汽車管理處」,依據其組織規程,置處長1人、秘書1人,下設業務、機料、總務3課、以及主計室、人事管理員等。1954年(民國43年)向臺灣銀行租得中正二路入船里基地1,565坪,另建新保養場;1955年(民國44年)6月15日開始營建,同年10月落成。
1957年至1960年(民國46年至49年),共購置福特牌汽油車8輛,裕隆牌平頭柴油客車24輛,並增闢正濱里,北肥路等線。1962年(民國51年),就原有中正二路三號辦公舊址,改建2樓辦公大廈,於1963年(民國52年)5月竣工。
1966年(民國55年)12月,計有營業大客車60輛。候車亭30座。營運路線,計有:和平島、正濱里、三中、東明路、太白里、北五堵、六堵工業區、七堵、八斗子、四腳亭、暖暖、内寮、深澳坑、四中、瑪陵等15線。
基隆市公車行駛路線,在1972年(民國61年)共有17線;1973年(民國62年)增加四腳亭、至六堵工業區1線,合計18線。1973年(民國62年)的營業里程為141.10公里,全年行車公里達5,310,491.90公里,載客人數共達36,257,090人,每車平均載客人數約46人。
「基隆市公共汽車管理處」,截至1973年(民國62年),已有公車88輛。
據《基隆市年鑑──第三輯》記載,「基隆市公共汽車管理處」工作員工,當時無論風雨寒暑,均無假期休息,每天從清晨5時起至24時止,整整工作19個小時。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