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街協議會」,創設於1920年(大正9年)10月。全臺改為5州3廳制後,各州街庄成立協議會,而當時的基隆街、七堵庄,隸屬臺北州基隆郡。
1920年(大正9年),總督田健次郎標榜地方自治,施行地方公共團體制度,7月27日公佈州制、市制、街庄制;8月10日制定全臺州廳街庄的名稱、位置、管轄區域、及地方官制的改正公佈。9月1日施行州制,10月1日施行市街庄制。
然而,當時所置協議會,按其性質,既非議事機關,又非諮詢機構。乃有要求真正自治運動的興起,1920年(大正9年)後5年間,為臺灣議會的請願運動;其先後成立有新臺灣聯盟、臺灣議會期成同盟會,此等組織,因日本當局打壓而解散。
「基隆街協議會」的會員有:黃雍齒、張士文、江福蔭、陳屘、林應時、吳百川、潘榮春、王塗盛、范寶勳、何鵬。而在1924年(大正13年),基隆改市後,街協議會改組為市協議會。
基隆市協議會的會員有:顏欽賢、潘榮春、吳百川、王塗盛、林應時、周碧、葉水騫、范寶勳、葉松濤、和泉種次郎、山內少藤二、橫井鋼一、明比實平、古山昌雄、林準二、松浦新平、世居鶴雄、吉原多三郎、竹田義治、松本四光吉、田尻與八郎。
市會議員歷屆人數,均以日本人佔絕對多數;但日本籍居民所佔比例,則遠較臺灣籍居民為少。此所以1927年(昭和2年)所成立的「臺灣民眾黨」在改革議會方案中提出:「議員人數,不論日人或臺人,根據人口比例選舉之」的主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