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1955年新建八斗子國校校舍興工

  「1955年新建八斗子國校校舍興工」,於1955年(民國44年)2月動工平土,地點在北寧路396巷52號。

 

  八斗子國小,其前身為1898年(明治31年)設置的「基隆公學校八斗子分教場」,借八斗子福清宮開學;1908年(明治41年)4月1日,基隆公學校八斗子分教場奉令獨立為八斗子公學校,為日治時期基隆市第3所公學校。校址設於八斗子32番地,即後來的大榮街校址,原極為宜人悦目,後因北部發電廠的設置才有了改變。

 

  「1955年新建八斗子國校校舍興工」,其興工緣由,乃原校舍破舊不堪、且位於北部火力發電所後背,煤煙瀰漫、對學童健康影響甚鉅,而發電所也有擴充範圍的需要。因此擇定新校址,建築新校舍。

 

  新校址在發電所對面山上,即砂子園校址。1955年(民國44年)2月借用發電所開山機1臺,先與平土,計遷移墳墓300-400餘座、拓地9,600平方公尺、填挖土石約9,000立方公尺,歷時40天工作完成。

 

  新校舍建築,包括新建磚造加強柱式樓1幢(配置教室4間、大辦公室1間)、及磚造平房廁所1幢,營造面積995平方公尺;於同年6月交由隆德營造廠承建,10月完工。

 

  1968年(民國57年)8月,改名為基隆市中正區八斗國民小學,由朱可亭擔任實施國民教育後的首任校長。

基本資訊

  • 地點-地址
    北寧路396巷52號
  • 地點-縣市區
    基隆市
  • 撰寫者
    丘國宣(亞洲數位典藏)
  • 貢獻者
  • 資料來源
    【圖片來源】 朱仲西,1958年4月。《基隆市年鑑──第一輯》,頁:照片11。基隆市:基隆文獻委員會。基隆文化局提供   //   【參考書目】 1.朱仲西,1958年4月。《基隆市年鑑──第一輯》,頁:照片11、147。基隆市:基隆文獻委員會。丘國宣於2019年8月12日引述編撰 2. 黃致誠、陳印純,2008年12月。《基隆學校教育史》,頁:60-62。基隆市:基隆市文化局。丘國宣於2019年8月12日引述編撰
  • 時間迄
    1955/10
  • 地點-緯度
    25.1387799
  • 地點-經度
    121.7978416
  • 演出者/主要人物
    隆德營造廠(承建)
  • 時間起
    1955/2
  • 時間分期
    戰後時期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