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1954年暖江橋工程

1954年暖江橋工程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PDM

1954年暖江橋工程

  「1954年暖江橋工程」,於1954年(民國43年)10月包工興建,地點在基隆河兩岸的過港路、暖暖街之間。其設計是三孔鋼筋混凝土版樑橋,橋身全長534公尺,橋面淨寬6公尺。

 

  「1954年暖江橋工程」,其興工緣由,乃因當時的市郊過港、暖暖2地,中分一水,不便往來。為減低市區港埠人口密度、交通更便利等考量,所以闢建此橋。至1955年7月落成,工程經費677,129元。

 

  暖江橋下,是觀察「壺穴」地形的優良地點。暖江橋下壺穴群成串滿佈,雖然大小不均,但順著地層排列成一直線,而與河水面成20°之斜交;暖暖一帶河谷狹窄,流速湍急,河水夾帶的石礫陷入河床的凹部後,不斷地旋轉,河床經過長久的鑽蝕鑽出洞穴來,就形成了壺穴。

 

  暖江橋所銜接的一端為暖暖街,是昔日的河運中心,大菁、茶葉、煤礦都在此轉運。當年的暖暖街雖然只有2公尺寬,卻是重要的商業大街。舊時俗諺「九萬十八千」(意思是9戶人家中就有上萬財產,18戶人家裡則有上千財產。),指的就是暖暖老街。

 

  只不過隨著基隆港開港、鐵路興建、基隆河淤淺及茶、礦逐漸沒落,暖暖街的絢爛風華也漸趨於平淡。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空間、地域與遷徙
建檔單位基隆市政府文化局
地點-地址
暖江橋
地點-縣市區
基隆市
撰寫者
丘國宣(亞洲數位典藏)
貢獻者
資料來源
【圖片來源】 朱仲西,1958年4月。《基隆市年鑑──第一輯》,頁:照片10。基隆市:基隆文獻委員會。基隆文化局提供   //   【參考書目】 1.朱仲西,1958年4月。《基隆市年鑑──第一輯》,頁:照片10、142。基隆市:基隆文獻委員會。丘國宣於2019年8月12日引述編撰 2. 李正仁,2007年12月。《基隆自然史-土地與植被》,頁:33-35、66。基隆市:基隆市文化局。丘國宣於2019年8月12日引述編撰 3. 周勉等,2001年2月。《暖暖采風》,頁:53-54。基隆市:基隆市政府。丘國宣於2019年8月12日引述編撰
時間迄
1955/7
地點-緯度
25.1030312
地點-經度
121.7403778
時間起
1954/10
時間分期
戰後時期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