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籠改名『基隆』」,發生於1875年(光緒元年),當時設臺北府分府通判於雞籠,用以稽查管束、掌理雞籠煤務。同時取「基地昌隆」之意,將雞籠改稱基隆,顯示清廷開始正視到基隆一地的重要性。
經過第一次鴉片戰爭英軍進犯基隆、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之役)開基隆港通商,世界列強覬覦基隆的天然港口、煤礦等資源,意圖已經非常明顯。
至1874年(同治13年),因為牡丹社事件、抵臺辦理防務的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在事平後,略以「雞籠一區,建縣治則其地不足,而通商以後,竟成都會。且煤務方興,末技之民四集,海防既重,訟事尤繁,其地尚未設官,亦非雜佐微原所能鎮壓,若事事受成於艋舺,則又官與民交困、宜設廳治之。」
因此,才有臺北府分府通判在雞籠的設立,並順勢改名。
1984年(民國73年)法艦波爾達號突入基隆港,要求供給煤礦,艦長福尼亞致書:「對於急需的煤礦,如不即刻供給,本艦惟有對基隆加以砲擊。」揭開因基隆煤礦資源、中法戰爭延伸至臺的序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