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雞籠改名「基隆」

  「雞籠改名『基隆』」,發生於1875年(光緒元年),當時設臺北府分府通判於雞籠,用以稽查管束、掌理雞籠煤務。同時取「基地昌隆」之意,將雞籠改稱基隆,顯示清廷開始正視到基隆一地的重要性。

 

  經過第一次鴉片戰爭英軍進犯基隆、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之役)開基隆港通商,世界列強覬覦基隆的天然港口、煤礦等資源,意圖已經非常明顯。

 

  至1874年(同治13年),因為牡丹社事件、抵臺辦理防務的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在事平後,略以「雞籠一區,建縣治則其地不足,而通商以後,竟成都會。且煤務方興,末技之民四集,海防既重,訟事尤繁,其地尚未設官,亦非雜佐微原所能鎮壓,若事事受成於艋舺,則又官與民交困、宜設廳治之。」

 

  因此,才有臺北府分府通判在雞籠的設立,並順勢改名。

 

  1984年(民國73年)法艦波爾達號突入基隆港,要求供給煤礦,艦長福尼亞致書:「對於急需的煤礦,如不即刻供給,本艦惟有對基隆加以砲擊。」揭開因基隆煤礦資源、中法戰爭延伸至臺的序幕。

基本資訊

  • 地點-縣市區
    基隆市
  • 撰寫者
    丘國宣(亞洲數位典藏)
  • 貢獻者
  • 資料來源
    【圖片來源】 洪連成,1979年12月。《基隆市志──卷十八:風俗篇》,頁:19。基隆市:基隆市政府民政局。基隆文化局提供   //   【參考書目】 洪連成,1979年12月。《基隆市志──卷十八:風俗篇》,頁:19。基隆市:基隆市政府民政局。丘國宣於2019年8月6日引述編撰
  • 地點-緯度
    25.1276033
  • 地點-經度
    121.7391833
  • 時間起
    1875
  • 時間分期
    清治時期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