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增闢基隆市「第二水源地」

  「增闢基隆市『第二水源地』」,於1950年(民國39年)2月開始入山測量地形,地點在基隆市區西北沿公路10公里的萬里區。第二水源地,其地勢較市區高出181.40公尺,全部水源,可藉地勢自然流入市區。

 

  日治時期,日本當局曾在1932年(昭和7年)計畫在當時的萬里鄉,增闢基隆市的第二水源地,此地泉水清冽、水源暢旺,供水量最高為16,000噸、最低為7,000噸;惟僅鑿成4座隧道,即因財力不繼,規劃工程終止。

 

  1949年(民國38年)6月,謝貫一接任基隆市長,多方籌措資金,最後向日本訂購材料。待各項材料陸續運到,1950年(民國39年)2月開始入山測量地形;4月6日首項隧道工程開始發包動工,調整井、中幅大橋、量水器室等其他工程陸續發包,並將管線分為4段,同時施工。

 

  1951年(民國40年)5月2日,開始供應市區用水。基隆全市水壓,普遍增高;相較於戰後初期的紀錄,平均增高達4.7倍。

 

  「增闢基隆市『第二水源地』」,其工程預算原為新臺幣400萬元;然而全部工程提早完成,且工程費開支,節省達106萬。

基本資訊

  • 地點-地址
    中福路132號
  • 地點-縣市區
    基隆市
  • 撰寫者
    丘國宣(亞洲數位典藏)
  • 貢獻者
  • 資料來源
    【圖片來源】 洪連成、黃素貞,1989年6月。《基隆市志──卷八:農林篇》,頁:469。基隆市:基隆市政府民政局。基隆文化局提供   //   【參考書目】 洪連成、黃素貞,1989年6月。《基隆市志──卷八:農林篇》,頁:469-481。基隆市:基隆市政府民政局。丘國宣於2019年8月5日引述編撰
  • 時間迄
    1951/5/2
  • 地點-緯度
    25.1276033
  • 地點-經度
    121.7391833
  • 活動主辦單位
    基隆市政府
  • 演出者/主要人物
    謝貫一
  • 時間起
    1950/2
  • 時間分期
    戰後時期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