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清治時期基隆河中游地區的行政區劃〉

  〈清治時期基隆河中游地區的行政區劃〉,推測繪製時間為1723-1875年間(雍正元年至光緒元年間),繪製對象為清治時期基隆的地理分區樣貌。基隆舊稱雞籠,屬於淡水廳的管轄範圍。桃仔園界和噶瑪蘭界為淡水廳的分界線,當時的淡水廳轄區包含今基隆、台北一帶。

 

  清領時期基隆河中游地區的行政區劃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期為1684-1722年(康熙23年-康熙61年)。1684年(康熙23年)設臺灣府,並設置臺灣、鳳山、諸羅三縣,北部地區為諸羅縣,範圍為「東界大山,西抵大海,南界鳳山縣,西南界臺灣縣,北界基隆大山」。基隆河中游地區當時多為平埔族社群所在,尚未開墾。

 

  1723-1875年(雍正元年-光緒元年)為淡水廳管轄時期。因朱一貴發動反清復明的革命運動,1723年(雍正元年)御史吳達禮奏請增設彰化縣及淡水廳。1850年代(道光30-咸豐9年)因簽訂天津條約,基隆開港通商,漸漸成為遠東航路之要道;加上當時礦業興盛,各地私採煤礦的情形增加。1872年(同治11年)設雞籠海防同知,負責海上防務,又設煤務司從事官採煤礦。

 

  1874年(同治13年)因牡丹社事件影響,清廷派遣沈葆楨來台,辦理防務並籌畫善後事宜,提出「雞籠一區,建縣治則其地不足,而通商以後,竟成都會。且煤務方興,末技之民四集,海防既重,訟事尤繁,其地尚未設官,亦非雜佐微員所能鎮壓,若事事受承於艋舺,則又官與民交困,宜設廳治之」,認為基隆地區治理不易,建議雞籠宜設廳管理。於1875年(光緒元年)設台北府分府通判於雞籠,取其基地昌隆之意,改稱基隆,協助稽查管束,掌管煤務等事項。基隆廳管轄時期自1874年(同治13年)到1895年(光緒21年/明治28年)甲午戰爭,臺灣割日後改由日本政府治理。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圖片來源】 陳世一,1997年6月。《尋找河流的生命力》,頁:51。基隆市:基隆市立文化中心。取用自《基隆市志沿革篇》   //   【參考書目】 陳世一著,1997年6月。《尋找河流的生命力》,頁:47-52。基隆市:基隆市立文化中心。黃家怡於2019年7月9日引述編撰
  • 撰寫者
    黃家怡(亞洲數位典藏)
  • 創作者
    不詳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年代不明
  • 資料使用語言
    繁體中文
  • 媒體類型
    圖稿
  • 時間分期
    清治時期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