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檺林宮與閩南第一樂團關係研究〉

  〈檺林宮與閩南第一樂團關係研究〉,乃收錄於《閩南第一樂團調查研究暨規劃傳承計畫》一書中其中一小節,出版時間為2008年(民國97年)12月出版,由劉秋蘭所作。內容為說明閩南第一樂團的成立及檺林宮和閩南第一樂團的關聯。

 

  閩南第一樂團創於日治時代,屬於南管樂團,是一種傳統音樂,為廈門、泉州一代的絲竹樂,以口述相傳,一代傳一代將演奏方法及風格傳承至今,多在地方信仰節慶、廟會、喪葬時演出。當時定居在基隆的中國閩南地區移民由於地緣和同鄉關係,具有相同信仰,郭貓拋、蔡茂等人攜「檺林宮三王府」三位王爺的金身來台供奉,並於每年農曆8月23日三王誕辰時舉行酬神活動,後來便組成演奏樂團。在1950年(民國39年)組成初期,樂團名稱為「泉郡樂隊」;至1964年(民國53年)閩南同鄉會理事長施如顧先生才正式將「泉郡樂團」改稱為「閩南第一樂團」,並分為南管組、北管組及什音三組,再加上南管戲班。自1976年(民國65年)起在基隆孝四路橋下設活動聯誼中心,命名為閩南第一樂團活動中心。

 

  檺林宮與閩南第一樂團的合作關係始於日治時期,由於相同信仰,兩者活動、行政與財政皆相互支援。早期檺林宮對外活動名稱都以閩南第一樂團的名義,直到第31屆團主王添福任內,由於政府規定寺廟與樂團需要分別登記,檺林宮與閩南第一樂團行政與財務才各自獨立;但雙方仍維持良好的互動關係,因為共同的信仰與同鄉情誼,當檺林宮有舉辦酬神慶典等活動時,閩南第一樂團便會參與演出,並固定於農曆每月初一、十五晚上在宮前演出。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圖片來源】 劉秋蘭,2008年12月。《閩南第一樂團調查研究暨規劃傳承計畫》,頁:13。基隆市:基隆市文化局。   //   【參考書目】 劉秋蘭作,2008年12月。《閩南第一樂團調查研究暨規劃傳承計畫》,頁:9-14。基隆市:基隆市文化局。黃家怡於2019年7月24日引述編撰
  • 撰寫者
    黃家怡(亞洲數位典藏)
  • 貢獻者
    指導單位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主辦單位
    基隆市政府

    承辦單位
    基隆市文化局

    發行人
    張通榮

    主編
    楊桂杰

    編輯委員
    許梅貞、李小梅、廖瓊瑤、徐瑞雪、李添慶、江超華、鄭錦濃

    行政
    喬惠珍

    研究助理
    何錫玫、洪郁盈、趙怡珊

    攝影
    劉秋蘭

    封面設計
    蔡明書

    發行所
    基隆市文化局
  • 創作者
    劉秋蘭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08/12
  • ISBN
    978-986-01-7131-0
  • 資料使用語言
    繁體中文
  • 媒體類型
    文件
  • 出版者
    張通榮(發行人);基隆市文化局(發行所)
  • 時間分期
    戰後時期
  • 地點
    出版地點
    基隆市中正區信一路181號 (121.7440061, 25.1312059)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