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生番殺害

生番,意指清代臺灣與日治時期拒絕接受漢化與近代化,堅守自身傳統的原住民族。而生番殺害就是指這些堅持傳統的原住民族對當地鄰近居民的殺害事件。


生番殺害的原因很多,有出於雙方風俗文化認知不同,產生誤會而相殺,如1871年琉球人因遭遇颱風船隻漂流至臺灣東南部的八瑤灣,誤闖排灣族領地而遭當地原住民出草的事件,稱為「八瑤灣事件」,引發後續日軍侵台的牡丹社事件。


也有因為當地官府過於嚴苛的政令壓迫,使得當地原住民起而反抗的,如1731年(雍正九年)大甲溪社抗清事件,即因清廷官吏指派勞役過多而群起反抗,發動武裝抗官行動;以及1930年因日軍長期壓迫原住民族群的傳統習俗,以及生存之地與文化保存受到威脅,所以由當時首領莫那・魯道決議抗日,稱為「霧社事件」。


當然,在清代,生番殺害頻傳的最主要原因,乃是由於當時漢人移民日益增多,使得原住民族的生存空間受到壓迫,從而產生利益衝突,所以才會有多起原、漢間的衝突事件與雙方敵視。而1786年的潘凱案,或許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才使得時任淡水廳同知的潘凱,從廳治竹塹城帶人前往貓裡社勘驗無名屍時,於途中遭砍頭殺害。但可疑的是,若僅是勘驗無名屍,主官何必親臨現場?且當時原漢常因土地開墾發生越界糾紛,所以1784年(乾隆49年)時,閩浙總督富勒渾奏請清丈「番界」內外土地,積極管理。而在此年潘凱也調任至臺灣,成為清丈土地的一員。所以潘凱案很可能是因潘凱在清丈土地的過程中,得罪既得利益者而慘被殺害,被偽裝成生番出草砍頭。


清代時期,生番之稱乃是依據漢化程度,將當時臺灣原住民(包含平埔族與高山原住民)分為熟番與生番,其中亦有介於熟番與生番之間的化番。日治時期,早期臺灣總督府仍沿用清代劃分,並將「番」字改為「蕃」字,用以區分生蕃與熟蕃。至1923年以後,方才廢除「生蕃」稱呼,改以日本對臺灣舊有稱呼高砂,改稱為「高砂族」。國民政府時期,相對於平埔族,將「高砂族」改稱為「高山族」,用以與平埔族做區分識別,但身份上仍依原籍不同,劃分為「山地山地同胞」與「平地山地同胞」。直到1994年之後,官方尊重原住民的正名意見,改稱臺灣原住民族,一直沿用迄今。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維基百科 高山族詞條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AB%98%E5%B1%B1%E6%97%8F 維基百科 八瑤灣事件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5%AB%E7%91%A4%E7%81%A3%E4%BA%8B%E4%BB%B6 霧社事件 https://www.arcgis.com/apps/MapJournal/index.html?appid=08d3639842ae43508e77b6544ff0be69 疑案辦 潘凱砍頭案 https://ohsir.tw/1092/
  • 撰寫者
    凃柏辰
  • 創作者
    內容力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年代不明
  • 媒體類型
    其他
  • 時間分期
    清代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