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閩浙總督

閩浙總督在清代正式官銜為:總督閩浙等地方提督軍務、糧饟兼巡撫事人,從一品官員。為清朝主要處理地方事務的最高級官員之一,管轄區域以浙江、福建及臺灣等地為主,包括軍事、民政等相關事務。其職權與官名於前期隨時間常有更動,至1748年(乾隆三年)後,才轉趨穩定並確立為定制。

清初沿襲明代制度,於各地設立總督,負責管理地方事務。1645年(順治二年)初設福建總督,駐守福州並兼管浙江等地。1648年(順治五年)更名為浙閩總督,並將官署遷至衢州。而後,又於1658年(順治十五年)將兩省分置並各別設立總督管理地方事務,福建總督駐於漳州、浙江總督駐守溫州。到了1673年(康熙十二年)將浙江總督裁撤,回歸最初由福建總督兼理浙江事務,並將官署移回福州。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再次更名:福建浙江總督。

1727年(雍正五年),原浙江巡撫兼理兩浙鹽務的李衛被特別授予浙江總督一銜,整飭浙江的軍政與吏治;而時任浙閩總督的郝玉鱗,職權限縮於總管福建一地。到了1734年(雍正十二年),又再次將浙江總督裁撤,由浙閩總督負責兼管兩地。1736年(乾隆元年),依循李衛的前例,第三次將浙江總督的頭銜授予稽曾筠,而郝玉麟專轄福建地區。直至1738年(乾隆三年)嵇曾筠入閣後,由郝玉麟總督閩、浙事務,閩浙總督的官職才真正穩固確立。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趙爾巽等著,《清史稿》(臺北:洪氏出版社印行,1981),卷九十一,頁3339-3340。
  • 撰寫者
    李盈溱
  • 創作者
    內容力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清朝乾隆年間/臺灣的清領時期
  • 媒體類型
    其他
  • 時間分期
    清代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