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肉毒桿菌中毒

肉毒桿菌為極厭氧之產孢桿菌,其所產生之毒素是致病因子。大部分中毒案件屬A、B、E型毒素,極少數為F與G型。E型案件通常與魚類、海產品和海洋哺乳動物之肉類有關。毒素之產生是由於食品處理或保存不當,醃製食品酸度不足或鹼性食物,低溫殺菌和輕微醃後沒有冷藏保存(尤其是在封緊的容器內)。此毒素不耐熱,經煮沸後毒力會消失,但是要破壞孢子則須甚高溫度,E型毒素在低溫3℃時亦會慢慢地產生。大部分嬰兒肉毒桿菌中毒為A或B型毒素引起。

2011年發生於南投的四人命案,在首次法醫研究所鑑驗報告書中,指出四位死者死因為群聚A型肉毒桿菌死亡。但死者嘔吐物、血液及胃內容物中分別驗出微量催芽劑2-氯乙醇成分,亦可能為死因。命案由此自肉毒桿菌中毒轉向情殺下毒。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肉毒桿菌中毒https://www.cdc.gov.tw/Disease/SubIndex/WcUjPeATneXReDw_6JilYg 逆轉!南投四死案是情殺下毒https://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518540
  • 撰寫者
    陳南君
  • 創作者
    內容力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民國/戰後時期
  • 媒體類型
    其他
  • 時間分期
    解嚴後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