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凶宅

凶宅於民間定義中範圍很廣,不管是房屋內或土地上,只要有人死亡都算凶宅。但其內涵與範圍因人而異,對於個人所產生之心理影響程度亦有所不同,判斷一房屋是否為凶宅,必須考量事件發生之經過、事件影響時間長短等因素,並不以「發生凶殺或自殺致死之人應死於屋內」為必備要件,故現行法令對於凶宅並未明確定義與規範。

只要一個地方被認定是凶宅,基於民俗與宗教信仰的影響,它的經濟價值通常會大幅下降。法律層面而論,內政部於2008年針對凶宅做出函釋來解釋之:「本建築改良物(專有部分)於賣方產權是否曾發生凶殺或自殺致死之情事,係指賣方產權持有期間,於其建築改良物之專有部分(包括主建物及附屬建物),曾發生凶殺或自殺而死亡(不包括自然死亡)之事實(即陳屍於專有部分),及在專有部分有求死行為致死(如從該專有部分跳樓),但不包括在專有部分遭砍殺而陳屍他處之行為(即未陳屍於專有部分)。又賣方的擔保責任範圍只限於擔保自己出售之房屋非凶宅,並不包括同棟大樓其他的房屋」。

因此依據內政部的見解,構成凶宅有三個要件:

1. 於賣方產權持有期間內發生。

2. 在專有部分發生。

3. 凶殺或自殺,但排除意外死亡。

而凶宅因涉及個人隱私與資料保密,除目前尚無法令予以定義與規範之外,亦無政府公開資訊可供查詢。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內容力
  • 創作者
    內容力
  • 時間資訊
    發表日期
    2008
  • 媒體類型
    其他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