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蠟石磨製成「茶盤與壺」

  蠟石磨製成「茶盤與壺」,創作日期應為戰後時期,茶盤由范光輝收藏,壺由陳振益收藏。石體雖經過琢磨,然而仍保留部分石體自然的表面坑疤,茶組整體的大地色系,給人穩重、古樸的況味。

 

  賞石者,對於自己的「玩石文化」,是回歸自然、崇尚自然、尊敬自然的,也是與自然溝通、共鳴的一部分,與西方文化將石材僅當作建材、石材用來營建、雕刻,仍是有區別的。因此,將本身的生活加入這些藝術元素,也是玩石文化常有的事情。此茶組,即為將茶道、蠟石相互結合的作品。

 

  蠟石,是第四種碳的同素異形體,也稱作白碳。它的存在是有爭議的。蠟石在1969年(民國58年)發現,是人類所知最軟的純物質之一。當在游離蒸發環境下,加熱至超過2,550絕對溫度時,會在不透光的石墨晶體面邊緣,形成小而透明的結晶,即為蠟石。此外,蠟石本身為雙折射的透明材料,可以拿來作成器物、或裝飾。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圖片來源】 余燧賓,1998年9月。《造化天地之神奇-基隆河流域源起暨黃蠟石特展》,頁:93。基隆市:基隆市立文化中心。范光輝、陳振益提供   //   【參考書目】 余燧賓,1998年9月。〈石蘊文化〉,余燧賓,《造化天地之神奇-基隆河流域源起暨黃蠟石特展》,頁:93。基隆市:基隆市立文化中心。葉文翔於2019年7月3日引述編撰
  • 撰寫者
    葉文翔(亞洲數位典藏)
  • 創作者
    范光輝、陳振益(收藏)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民國/戰後時期
  • 資料使用語言
    繁體中文
  • 媒體類型
    有形文物
  • 時間分期
    戰後時期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