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市山崩潛勢圖」圖稿,隨《天然災害記要》一書出版於2014年(民國103年)12月。山崩潛勢,是描述某一地區,過去曾發生山崩災害、或未來有較高的致災風險與機會,此概念涵括在「災害潛勢」中。
山崩,又稱山體滑坡、山泥傾瀉、土溜,是指在重力的影響下,塊體沿著一段山坡下滑的現象,又稱作坍方;若是土體坍方時,混和雨水、或河水,則演變成土石流。
基隆市斷層帶延伸方向,與地層走向相同,為東北至西南走向,其分布與2地層的交界相鄰,其中以基隆河南岸地區為密集帶,基隆斷層從中經過,將基隆市分成南北兩部份。依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調查之山坡地範圍的潛在崩塌地,將崩塌危險等級分成A、B、C、D四級,全臺灣共計29,703處。其中,基隆市有399處,以七堵區最多。
將不同之災害潛勢分級的區域圖、各項救災據點做套疊,可以判斷出,各個救災據點是否在災害區域內、以及災害區域外;如避難點於災區內,則可判定該點於此災情發生時不適合作為避難點;反之,如避難疏散據點座落於災區外,則可判定該點於此災情發生時為安全地區,可作避難疏散之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