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基隆市山崩潛感圖

  「基隆市山崩潛勢圖」圖稿,隨《天然災害記要》一書出版於2014年(民國103年)12月。山崩潛勢,是描述某一地區,過去曾發生山崩災害、或未來有較高的致災風險與機會,此概念涵括在「災害潛勢」中。

 

  山崩,又稱山體滑坡、山泥傾瀉、土溜,是指在重力的影響下,塊體沿著一段山坡下滑的現象,又稱作坍方;若是土體坍方時,混和雨水、或河水,則演變成土石流。

 

  基隆市斷層帶延伸方向,與地層走向相同,為東北至西南走向,其分布與2地層的交界相鄰,其中以基隆河南岸地區為密集帶,基隆斷層從中經過,將基隆市分成南北兩部份。依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調查之山坡地範圍的潛在崩塌地,將崩塌危險等級分成A、B、C、D四級,全臺灣共計29,703處。其中,基隆市有399處,以七堵區最多。

 

  將不同之災害潛勢分級的區域圖、各項救災據點做套疊,可以判斷出,各個救災據點是否在災害區域內、以及災害區域外;如避難點於災區內,則可判定該點於此災情發生時不適合作為避難點;反之,如避難疏散據點座落於災區外,則可判定該點於此災情發生時為安全地區,可作避難疏散之用。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圖片來源】 李正仁,2014年12月。《天然災害記要》,頁:44。基隆市:基隆市文化局。基隆市文化局提供   //   【參考書目】 李正仁,2014年12月。〈風災與水災災害防救對策之研究〉,李正仁,《天然災害記要》,頁:44-48。基隆市:基隆市文化局。葉文翔於2019年7月10日引述編撰
  • 撰寫者
    葉文翔(亞洲數位典藏)
  • 創作者
    基隆市文化局(提供)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14/12
  • 資料使用語言
    繁體中文
  • 媒體類型
    圖稿
  • 時間分期
    戰後時期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