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水──基隆河流域的開發〉,為一史地記述文章,收錄在《滄海桑田話基隆》中,出版於1993年(民國82年)6月,為洪連成著。
作者分別舉出10項河流流經之區域(大水窟溪、碇內小溪、東勢坑溪、大武崙溪、石厝坑溪、拔西猴溪、瑪陵坑溪、友蚋溪、五堵、七堵區之開發),提出因「地形差異」,經河流而灌溉出的土地,發展出不同的聚落、產業、文化。又,在不同地區經不同移民之移入,而有不同的宗教、民俗的差異。
早期開發上依山傍水,逐水草而居的習俗,導致聚落通常依偎著河流的流向而建立,也因此有了早期的農業、茶葉發展;後來因為外來移民的進入,帶來許多新的氣象。
產業上如基隆的茶業、布業,集中在暖暖區(東勢坑溪),以:(1)地理上之優勢、(2)後來的鐵路建設,成為早期重要的交通樞紐站。礦業、砂金業在五堵、八堵(友蚋溪)興起後,原有的產業即受到影響,也導致許多新興工業、技術進入,帶來另一片的繁榮。
在宗教上,又如信義區大水窟(大水窟溪)建立靈泉禪寺,為臺灣三大佛教聖地之一,至今香火不斷等。上述皆是〈活水──基隆河流域的開發〉一文中,說明地形地勢、河流分布等因素,使得人們聚集,有了發展上的軌跡可尋。
基隆河,人們過去依靠其提供生活的條件,開闢發展的願景,孜孜於建設開發;如今人們在都市當中,不妨回頭,那些曾經貢獻於生養的河流,我們該去尊重、愛護,讓其川流不息,希望它永遠是一股活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