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活水──基隆河流域的開發〉

  〈活水──基隆河流域的開發〉,為一史地記述文章,收錄在《滄海桑田話基隆》中,出版於1993年(民國82年)6月,為洪連成著。

 

  作者分別舉出10項河流流經之區域(大水窟溪、碇內小溪、東勢坑溪、大武崙溪、石厝坑溪、拔西猴溪、瑪陵坑溪、友蚋溪、五堵、七堵區之開發),提出因「地形差異」,經河流而灌溉出的土地,發展出不同的聚落、產業、文化。又,在不同地區經不同移民之移入,而有不同的宗教、民俗的差異。

 

  早期開發上依山傍水,逐水草而居的習俗,導致聚落通常依偎著河流的流向而建立,也因此有了早期的農業、茶葉發展;後來因為外來移民的進入,帶來許多新的氣象。

 

  產業上如基隆的茶業、布業,集中在暖暖區(東勢坑溪),以:(1)地理上之優勢、(2)後來的鐵路建設,成為早期重要的交通樞紐站。礦業、砂金業在五堵、八堵(友蚋溪)興起後,原有的產業即受到影響,也導致許多新興工業、技術進入,帶來另一片的繁榮。

 

  在宗教上,又如信義區大水窟(大水窟溪)建立靈泉禪寺,為臺灣三大佛教聖地之一,至今香火不斷等。上述皆是〈活水──基隆河流域的開發〉一文中,說明地形地勢、河流分布等因素,使得人們聚集,有了發展上的軌跡可尋。

 

  基隆河,人們過去依靠其提供生活的條件,開闢發展的願景,孜孜於建設開發;如今人們在都市當中,不妨回頭,那些曾經貢獻於生養的河流,我們該去尊重、愛護,讓其川流不息,希望它永遠是一股活水。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圖片來源】 洪連成,1993年6月。《滄海桑田話基隆》,頁:77。基隆市:基隆市立文化中心。基隆市立文化中心提供   //   【參考書目】 洪連成,1993年6月。〈活水──基隆河流域的開發〉,洪連成,《滄海桑田話基隆》,頁:77-87。基隆市:基隆市立文化中心。葉文翔於2019年7月2日引述編撰
  • 撰寫者
    葉文翔(亞洲數位典藏)
  • 創作者
    洪連成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1993/6
  • 資料使用語言
    繁體中文
  • 媒體類型
    文件
  • 時間分期
    戰後時期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