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市志──第二種:自然環境篇》,出版於1958年(民國47年)8月,以基隆地區為重心,詳實記述基隆至1953年(民國42年)底的自然環境,而本書所附錄的圖表,皆為敷明產業地理研究所製圖室繪製。由陳正祥編纂,基隆文獻委員會編印。
《基隆市志──第二種:自然環境篇》一書,共分為7章:
(1)〈一、地體構造〉
(2)〈二、基隆河〉
(3)〈三、海岸線〉
(4)〈四、港口地形〉
(5)〈五、氣候〉
(6)〈六、天氣〉
(7)〈七、岸外小島〉
附錄以超過本書2分之1的篇幅,記載自1903年(明治36年)至1952年(民國41年)基隆的氣候相關資料,例如平均氣壓、平均氣溫等。
基隆,位於臺灣北端,其地體構造,介於大屯火山群、基隆火山群之間;基隆河流貫基隆的中部,市區內的所有平地,皆分布於基隆河、及其支流兩岸。基隆港灣,為一向南深入、沉降的構造性海灣;在未築港前,灣水甚淺,經人工改造才成就今日大港風貌。而基隆的氣候,深受靠海位置、地勢、與東北季風的影響,因此多雨潮濕。
《基隆市志》系列書籍,為戰後初期編纂的第一批基隆文獻,極具珍貴的歷史保存、參考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