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圓券〉,為杜披雲所著,乃《風雨海上人》其一篇章,創作時間為1995、1996年(民國84、85年)間,刊載於《風雨海上人(上)》第246頁至第252頁。
故事的時代背景,為日治時期結束、戰後初期,當時正值國共內戰,中華民國政府尚未敗退至臺。故事中,杜家魚販七球,為甘草帶來「金圓券」的消息,並且分析在中華民國政府統一治理下,不可能還讓「臺幣」的幣值存在,勢必會改用中華民國政府中央銀行發行的「金圓券」,所以及早兌換,才能免於手頭的臺幣幣值變薄。
甘草覺得七球講得有道理,便與七球前往中國來的帆船隊兌換金圓券──在臺灣已邁入成熟工業化的時代,眼前無發動機的帆船早已在20多年前被淘汰,讓甘草的懷念在心底油然而生。當時的甘草,還沒有注意到他的懷念背後,即是表示這個中國政權的發展,相當於整整遲了臺灣20多年。
在甘草詢問船隊是否前來臺灣經商?得知船隊是要將臺灣的米、糖等物資載往中國上海,頓時萌生了悲觀的直覺,覺得不止至基隆港的中國船隊這樣,至全臺灣港口的中國船隊可能都這樣,載走臺灣的物資,最後終將使得臺灣人民挨餓、受難。
因此甘草決定不再兌換金圓券,省下兌換金圓券的錢,拿去多買米糧囤積,有備無患。
〈金圓券〉一文,反映1948年(民國37年)至1949年(民國38年)的歷史事實,「金圓券」為中華民國政府在上述期間發行的一種紙幣,為了取代惡性通貨膨脹的「法幣」;然而金圓券最後也致使了惡性通貨膨脹。中華民國政府後又發行「銀圓券」,但很快在流通中被拒收。
《風雨海上人(上)》,為《風雨海上人》小說的上冊,出版於2000年(民國89年)7月,「巫永福文學獎」得獎作品、1本初試漢文口語化寫作的臺語小說。由基隆市立文化中心發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