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金圓券〉

  〈金圓券〉,為杜披雲所著,乃《風雨海上人》其一篇章,創作時間為1995、1996年(民國84、85年)間,刊載於《風雨海上人(上)》第246頁至第252頁。

 

  故事的時代背景,為日治時期結束、戰後初期,當時正值國共內戰,中華民國政府尚未敗退至臺。故事中,杜家魚販七球,為甘草帶來「金圓券」的消息,並且分析在中華民國政府統一治理下,不可能還讓「臺幣」的幣值存在,勢必會改用中華民國政府中央銀行發行的「金圓券」,所以及早兌換,才能免於手頭的臺幣幣值變薄。

 

  甘草覺得七球講得有道理,便與七球前往中國來的帆船隊兌換金圓券──在臺灣已邁入成熟工業化的時代,眼前無發動機的帆船早已在20多年前被淘汰,讓甘草的懷念在心底油然而生。當時的甘草,還沒有注意到他的懷念背後,即是表示這個中國政權的發展,相當於整整遲了臺灣20多年。

 

  在甘草詢問船隊是否前來臺灣經商?得知船隊是要將臺灣的米、糖等物資載往中國上海,頓時萌生了悲觀的直覺,覺得不止至基隆港的中國船隊這樣,至全臺灣港口的中國船隊可能都這樣,載走臺灣的物資,最後終將使得臺灣人民挨餓、受難。

 

  因此甘草決定不再兌換金圓券,省下兌換金圓券的錢,拿去多買米糧囤積,有備無患。

 

  〈金圓券〉一文,反映1948年(民國37年)至1949年(民國38年)的歷史事實,「金圓券」為中華民國政府在上述期間發行的一種紙幣,為了取代惡性通貨膨脹的「法幣」;然而金圓券最後也致使了惡性通貨膨脹。中華民國政府後又發行「銀圓券」,但很快在流通中被拒收。

 

  《風雨海上人(上)》,為《風雨海上人》小說的上冊,出版於2000年(民國89年)7月,「巫永福文學獎」得獎作品、1本初試漢文口語化寫作的臺語小說。由基隆市立文化中心發行。

基本資訊

  • 得獎紀錄
    巫永福文學獎
  • 創作中的虛構角色
    甘草、七球、秀秀。
  • 資料來源
    【圖片來源】 杜披雲,2000年7月。《風雨海上人‧上冊》,頁:246。基隆市:基隆市立文化中心。   //   【參考書目】 杜披雲著,2000年7月。《風雨海上人‧上冊》,頁:7-13、246-252。基隆市:基隆市立文化中心。丘國宣於2019年11月4日引述編撰
  • 創作內容指涉地點
    八斗子、基隆港。
  • 撰寫者
    丘國宣(亞洲數位典藏)
  • 創作者
    杜披雲(著作)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00/7
  • 資料使用語言
    繁體中文
  • 媒體類型
    文件
  • 時間分期
    戰後時期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