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基隆剪辮會之詩作」(2首)

  「基隆剪辮會之詩作」2首,為漢詩作品,題名分別為〈詞林‧慶賀顏雲年許梓桑君等斷髮大宴會〉、〈藝苑‧社友許梓桑君斷髮贈呈〉,皆出版於1911年(明治44年)4月,刊載於《臺灣日日新報》第3906號、《漢文版臺灣日日新報》第3919號。作者為許梓桑詩友蔡汝馨、蔡景福,內容為紀念本次斷髮所寫之詩作。

 

  剪辮斷髮,象徵著從大中國傳統文化的桎梏、進入新時代流行審美的一個重要轉變。此種風氣在清末、日治期間,尤為盛行,甚至可視為是傳統、現代文化的角力,也是牽涉到自身文化認同的一項民族運動。從詩作中,我們可以清楚瞭解到:藉由斷髮,增添了基隆的文明色彩,這對一身為國際港市的基隆來說,確有加分效果。

 

  1911年(明治44年),基隆區長許梓桑、顏雲年、以及瑞泰商行行東許招春(許招春當時已斷髮,此次是贊成者)等,見臺北斷髮不改裝會成立,遂在基隆鼓吹斷髮,並決定於3月上旬假公會堂邀請官納各界與會,舉行盛大斷髮儀式,許梓桑、顏雲年、基隆納商賴火輪之子賴龍、運送店店主謝呂西等多人,皆在此次斷髮會上斷髮。

 

  會後,決定成立「基隆剪辮會」,並於4月3日上午11時舉行開會式,許梓桑榮任會長,會員本30餘人;爾後會員逐漸增加,影響力甚至擴及至雙溪,在當地實行剪辮者如許金英等5名,即為基隆剪辮會會員。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圖片來源】 王俊昌,2017年9月。《許梓桑小冊》,頁:28。基隆市:基隆市文化局。基隆市文化局提供   //   【參考書目】 王俊昌,2017年9月。〈基隆剪辮會〉,王俊昌,《許梓桑小冊》,頁:28-30。基隆市:基隆市文化局。葉文翔於2019年7月10日引述編撰
  • 撰寫者
    葉文翔(亞洲數位典藏)
  • 創作者
    蔡汝馨、蔡景福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1911/4
  • 資料使用語言
    繁體中文
  • 媒體類型
    文件
  • 時間分期
    日治時期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