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基隆大沙灣〉,為一詠史類型的漢詩作品,創作時間為日治、戰後時期,歌詠對象為基隆市中正區的大沙灣。內容藉由遊歷大沙灣,引發思古之情。由張添壽所創作。
詩作內容以「嵐影」、「波光」、「曲岸」、「長堤」、「遺墓」、「斷碣」、「高臺」等用詞,刻畫基隆沿岸的景觀特色,後段以「法國公墓」、「砲台」等基隆地標,貫串出基隆多戰爭的歷史脈絡,「無心重問前朝事、且逐閒鷗戲水邊。」產生強烈的傷今感。
張添壽(1902-1979,明治35-民國68),字鶴年,又署季眉,世居基隆市;日治時期即嚮往中國文化,師事李碩卿,發奮攻讀漢文,酷好詩詞,工擊缽吟,又擅六書,騷壇奉為圭臬,為大同吟社創始人之一,並任瀛社副社長。車禍逝世,卒年77,著有《藹廬吟稿》。
大沙灣地區,在日治時期開設全臺灣第1座海水浴場、及興建水族館。大沙灣地區,在過去的夏季吸引各級學校學生、機關團體、各地遊客前來海泳訓練、休閒消暑,人潮絡繹不絕,是帶動基隆觀光產業的重要場域,是自然、人文與歷史的共同交集點。
一直到1966年(民國55),基隆港務局為了興建小型船渠,把海水浴場填平為止,自此大沙灣盛景不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