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春節年畫之二

年畫,俗稱「喜畫」,是華人特有的繪畫藝術,因著春節祈福和驅凶辟邪的文化心理而產生。這種節慶的禮俗起源於門神畫,原初所畫的門神,左邊畫神荼,右邊畫鬱壘,於正月初一貼在大門兩旁,作為辟邪鎮宅。後來又衍變為兩種門神,文、武門神:(1)武門神一般貼在臨街的大門上,畫幅較大,造型以武將為主,較為常見的有「神荼、鬱壘」、「秦瓊、尉遲恭」和「韋馱、伽藍」等。(2)文門神是文官型的門神,貼在進入院中的二道門或房門上,例如:「三星」、「狀元及第」、「加官晉祿」和「五子登科」等。年畫內容由門神逐漸擴大,約可分為四類:(1)祈福:門神、鍾馗、財神等。(2)吉祥歡樂:年年有餘、大發利市、新春如意等。(3)民情風俗:春耕圖、豐年圖等。(4)民間傳奇故事:三國演義,西遊記等,表現了常民的思想和感情,同時顯現出豐衣足食的太平盛世景象。明鄭以來由於先民渡海來臺,披荊斬棘,對神明寄託極深,臺灣年畫反映出濃厚的宗教意味,內容多以神像為主。早期年畫多為木刻版畫風格,單純樸拙,展現獨特的地方特色。現今則多為機器印刷,量多而板滯;故文建會鼓勵版畫家、藝術家創作現代年畫,頗多創意。至今每到歲末年終,不論城鄉,家家戶戶仍會張貼年畫、門神和對聯,讓家門煥然一新,增添喜慶。

基本資訊

  • 創作者
    台灣節慶之美 謝宗榮.李燦郎
  • 全集/系列名
    臺灣節慶之美專題網站
  • 相關地點
    不詳
  • 地點名稱
    國立歷史博物館
  • 緯度
    25.0316
  • 經度
    121.512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