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1979年前基隆市服飾文化〉

  〈基隆市服飾文化〉,刊載於1979年(民國68年)12月編印的《基隆市志──卷十八:風俗篇》第216頁至第219頁,由洪連成編纂。

 

  〈基隆市服飾文化〉一文,服飾部分的說明,自明清時期、日治時期、至戰後時期,兼且說明首飾、女性纏足、男性結辮等部分。

 

  文章開頭,先提及基隆市服飾昔時多效仿閩粵式,而基隆市屬港口,其地理位置上的條件,致使交通發達、各地人士往來頻繁的文化交流現象,所以基隆市服飾的款式,較鄉區變易快而多。

 

  接下來詳述「往昔基隆衣料來源」、「基隆服裝式樣」,並說明日治時期,市民生活習慣受到日本文化、西化文化影響,日人便衣與木屐、西裝革履、歐美洋裝出現在市街,而漢族服飾、旗袍等也未被禁止,因此呈現基隆服飾上的多元文化風景。

 

  在日人在全臺推行解纏足運動後,女性纏足的陋習才逐漸被廢除。男性因清廷滿族文化,在清治時期均結髮辮;日治以後,男性或有剃光頭、但大部分都蓄髮修剪西洋頭。

 

  〈基隆市服飾文化〉文末,提及男性青少年受到西方嬉皮文化感染,畜留長髮過耳、致雌雄莫辨,政府雖懸禁、而不能絕;此等敘述,透露出傳統社會的性別刻板印象、性別歧視等問題。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圖片來源】 洪連成,1979年12月。《基隆市志──卷十八:風俗篇》,頁:216。基隆市:基隆市政府民政局。基隆文化局提供   //   【參考書目】 洪連成,1979年12月。《基隆市志──卷十八:風俗篇》,頁:216-219。基隆市:基隆市政府民政局。丘國宣於2019年8月6日引述編撰
  • 撰寫者
    丘國宣(亞洲數位典藏)
  • 創作者
    洪連成(編纂)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1979/12
  • 資料使用語言
    繁體中文
  • 媒體類型
    文件
  • 時間分期
    戰後時期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