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崙砲台「南砲座區」,為大武崙砲台的工事其一;今日所見的砲台整體,完工於1900-1902年(明治33-35年)間,地點在今基隆市安樂區基金一路上。
大武崙砲台可分為生活區、監守衛舍、庫房區、砲座區及外圍塹壕等部分,生活區包含炊事場、浴室、兵舍等,然今僅兵舍仍存。監守衛舍僅存磚牆遺跡,庫房區為砲具存放空間,構造隱匿。砲座區使用採自基隆瑪鋉溪港口、基隆山等地的安山岩塊建成。
大武崙砲台「南砲座區」,位居砲台南側稍低高地,標高228.6公尺,由1組砲座2門火砲構成,射擊首線為110º方向(朝西南西方向),可砲擊嚇阻萬里、金山(舊之金包里)一帶入侵的敵軍。
砲座前方,其胸牆外部土坡斜度為4/5,其砲座區的石砌胸牆高度,滿足火砲操作時左右移動、上下俯仰的要求。緊鄰砲台南側,有運砲車道,連通砲側庫(坡度為1/6),為砲彈支援使用。
大武崙砲台「南砲座區」,其砲座形式依地形下挖而成凹座形式,砲床基礎(床礎)因安置火砲關係,特別堅固,其構造須考量承受榴彈爆發時的爆裂力、備砲重量、發射時的反作用力等。一般大口徑火砲的基礎厚度,會達2公尺左右,且為混凝土造。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