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白米甕砲台「砲座區」

  白米甕砲台「砲座區」,為白米甕砲台的工事其一,砲台整體完工於1902年(明治35年)7月,地點在今基隆市中山區光華路上。

 

  白米甕砲台「砲座區」,寬約12.6公尺,前方胸牆高1.72公尺,厚1.7公尺,胸牆外混凝土斜面為3公尺,連同胸牆與砲床間距離達4.7公尺。砲座區中間的砲床,因整修關係,僅留下原砲床外廓遺跡而已。

 

  「砲座區」設置有4個半圓形砲座,成直線形配置,原配備有安式8吋加農砲4門,為海岸平射砲射擊使用,以攻擊軍艦側舷為主。火砲砲身為20.35釐米,全長5.65公尺,最大射程可達9.2公里,其砲身的伸長具有提高命中率、增加射程的優點。

 

  加農砲砲身,安置於砲床圓心基座上;外圓環凹溝,則是砲架滾輪的軌道位置,用來改變砲口的射擊方向。

 

  白米甕砲台「砲座區」的砲座四周胸牆、橫牆下方,配置多個儲彈所,為戰備彈暫存的地方;「砲座區」後方並有運砲坡道,連通下方的砲側庫,以為砲彈緊急支援之用。

基本資訊

  • 所在地-地址
    基隆市中山區光華路37號(白米甕砲台)
  • 免費進場
  • 所在地-緯度
    25.155556
  • 所在地-經度
    121.743045
  • 是否開放
  • 資料來源
    【圖片來源】 張崑振,2010年2月。《市定古蹟白米甕砲台》,頁:12。基隆市:基隆市文化局。張崑振拍攝   //   【參考書目】 張崑振,2010年2月。〈白米甕砲台要覽〉,張崑振,《市定古蹟白米甕砲台》,頁:11-13。基隆市:基隆市文化局。葉文翔於2019年7月11日引述編撰
  • 時間分期
    日治時期/清治時期/戰後時期
  • 撰寫者
    葉文翔(亞洲數位典藏)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