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二沙灣砲台「1500觔大砲」

  二沙灣砲台「1500觔大砲」,製造時間為1814年(嘉慶19年),目前其仿製古砲,截至2010年(民國99年)前安置於今基隆市中正區的二沙灣砲台。其砲管固定在一托台上,托台2側配置有2輪,供戰鬥人員可推行、移動此砲,具備高機動性。

 

  1841年(道光21年)鴉片戰爭進犯基隆前,姚瑩於大沙灣、三沙灣地區,構築8座砲台,〈臺灣十七口設防圖說狀〉提到:「於境內正對口門之二沙灣(即今大沙灣)築礟墩八座,設二千斤礮二位、一千五百斤礮二位、一千斤礮四位、五百斤礮二位,…更於向內二里許之三沙灣,築礟墩八座。」

 

  當時的砲台位於海岸,而營房設於山坡此處。鴉片戰爭時,英艦曾侵入基隆港,被清軍開砲擊中,逃離時觸礁沉沒,100多名英軍被俘。

 

  二沙灣砲台,始建於1821年(道光元年)至1850年(道光30年)間;中法戰爭時,二沙灣砲台毀於法艦的砲火之下。戰後,劉銘傳重修砲台,並將砲台區移往較高的山坡上。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圖片來源】 張崑振,2010年2月。《國定古蹟二沙灣砲台》,頁:33。基隆市:基隆市文化局。基隆市文化局提供   //   【參考書目】 張崑振,2010年2月。〈鴉片戰爭時的沙灣砲台〉,張崑振,《國定古蹟二沙灣砲台》,頁:30-33。基隆市:基隆市文化局。葉文翔於2019年7月10日引述編撰
  • 撰寫者
    葉文翔(亞洲數位典藏)
  • 創作者
    中國清朝人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1814
  • 資料使用語言
    繁體中文
  • 媒體類型
    有形文物
  • 時間分期
    清治時期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