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沙灣砲台「1500觔大砲」,製造時間為1814年(嘉慶19年),目前其仿製古砲,截至2010年(民國99年)前安置於今基隆市中正區的二沙灣砲台。其砲管固定在一托台上,托台2側配置有2輪,供戰鬥人員可推行、移動此砲,具備高機動性。
1841年(道光21年)鴉片戰爭進犯基隆前,姚瑩於大沙灣、三沙灣地區,構築8座砲台,〈臺灣十七口設防圖說狀〉提到:「於境內正對口門之二沙灣(即今大沙灣)築礟墩八座,設二千斤礮二位、一千五百斤礮二位、一千斤礮四位、五百斤礮二位,…更於向內二里許之三沙灣,築礟墩八座。」
當時的砲台位於海岸,而營房設於山坡此處。鴉片戰爭時,英艦曾侵入基隆港,被清軍開砲擊中,逃離時觸礁沉沒,100多名英軍被俘。
二沙灣砲台,始建於1821年(道光元年)至1850年(道光30年)間;中法戰爭時,二沙灣砲台毀於法艦的砲火之下。戰後,劉銘傳重修砲台,並將砲台區移往較高的山坡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