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沙灣地區「護牆遺構」,推測是鴉片戰爭期間的工事其一,創作時為1830年代(道光10-19年)以前,創作地點在今基隆市中正區大沙灣。如今,護牆僅剩1大塊梯形狀的土石遺構,被草木綠意半掩。
從1796-1820年(嘉慶元-25年)間,蔡牽、朱濆先後竄擾此區,故於海港口門北側新築砲台,設兵駐防。基隆因此蛻變成臺灣海防要口,其優越性,與西部沿海各口已可相提並論。據此,姚瑩認為基隆和臺灣地區以往的重要港口,如滬尾、五汊、樹苓、安平等地,同為「急要」的「防夷要口」,因此有籌防基隆之議產生。而其佈防焦點所在並非西荷時期的社寮島(今和平島),而是島嶼南端不遠的大沙灣、三沙灣地區。
也因此,大沙灣及沙灣的砲台,在英法戰爭爆發之際,由臺灣兵備道姚瑩、臺灣鎮總兵達洪阿受命興建。
此次砲台的興築,隨即在1841年(道光21年)鴉片戰爭基隆戰事中得到驗證。在英軍的襲擾下,基隆砲台發砲還擊,成功阻止英軍的騷擾;不過砲台石壁遭擊毀,砲位5門損壞,營房也燒毀2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