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基隆八堵橋下發現砂金

  「基隆八堵橋下發現砂金」照片,由意圖工作室提供。從舊八堵鐵橋下流經的基隆河,某天無意被一名工人發現砂金,從此掀起淘金熱潮,愈來愈多人至基隆河淘金。

 

  據說臺灣在16世紀時就已有黃金的傳言,但始終沒被發現。1887年(光緒13年)時,臺灣巡撫劉銘傳提議興建鐵路,貫穿基隆河,連通基隆到台北;1890年代(光緒16-21年)夏天,在執行七堵鐵橋的建造工程時,一名有採金經驗的工人因為清洗飯盒,而發現砂金,直到這時才證實了臺灣有黃金的傳言。基隆河含有砂金的消息,迅速蔓延開來,帶來了一股淘洗砂金的狂熱。

 

  隨著愈來愈多人跟上淘金的熱潮,為維持產金的秩序,1892年(光緒18年)清朝政府在基隆設置金砂總局,負責掌管一切與採金相關的事項,並在探索採金的來源時,發現金瓜石和九份的大、小金瓜,當地的黃金傳奇便由此產生。

 

  隨著時間流逝,雖然已不見往日在基隆河淘金的盛況,然政府於金瓜石地區建立了黃金博物館,不僅保留了昔日礦業的遺跡供民眾參觀,也有淘金活動讓民眾親身體驗。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圖片來源】 薛麗妮主編,2001年9月。《大船入港、快樂出帆——基隆的故事》,頁:39。基隆市:基隆市立文化中心。意圖工作室提供   //   【參考書目】 薛麗妮主編,2001年9月。《大船入港、快樂出帆——基隆的故事》,頁:38-39。基隆市:基隆市立文化中心。黃家怡於2019年7月12日引述編撰
  • 撰寫者
    黃家怡(亞洲數位典藏)
  • 創作者
    意圖工作室(提供)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01/9
  • 資料使用語言
    繁體中文
  • 媒體類型
    照片
  • 時間分期
    清治時期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