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石底礦業所大斜坑

  「石底礦業所大斜坑」照片,拍攝時間為日治時期,拍攝地點在今新北市平溪區。照片中,圓拱式的坑口上,有「石底大斜坑」的題字標註此地,坑口旁的柱子上則題有「昭和十二年三月○工」的字樣;坑口前鋪設的軌道,即為礦車運送用的建設,1名頭戴安全頭盔的礦工,正搭乘在車具前,在軌道上行動。

 

  基隆顏家經營煤礦的開採事業,在20世紀初期,即預測隨著海運業、各種工業的發展,作為燃料、原動力的煤炭,其需求市場必然擴大,故非開發各地的煤礦不可。

 

  顏國年始策劃經營,於1904年(明治37年)取得三瓜子煤礦 (現在瑞芳車站前) 的開採權,此後陸續得到猴硐、瑞芳一帶、深澳、石底、五堵、三峽、板寮等處的採礦權,其礦區共計60多處,占了臺灣煤礦區的主要部分,所出產的煤炭品質,堪稱優良。

 

  其中最值得注目的,是自基隆三貂嶺經平溪區石底、到文山郡十八重溪綿延1,480萬坪,分布為12個礦區的石底煤礦廠,石底、海山2煤礦,是顏家煤礦業的重心。

 

  當時適逢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經濟恐慌的餘波蕩漾,一般工業皆凋零,對燃料的需求亦不多,所以煤價不高,銷路亦呆滯;幸虧運煤便利,成本低廉,故顏雲年仍不斷挖採,並尋求開拓市場。臺陽礦業致力於石底礦廠之開發,由於臺灣境內銷售有限,乃委託株式會社鈴木商店,代銷中國華南、東南亞、其他海外市場。顏家因此打造了一個屬於自己獨霸的煤礦天下。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圖片來源】 陳慈玉,2000年7月。《臺灣礦業史上的第一家族──基隆顏家研究》,頁:40。基隆市:基隆市立文化中心。基隆市立文化中心提供   //   【參考書目】 陳慈玉,2000年7月,〈顏家與煤礦業〉,陳慈玉,《臺灣礦業史上的第一家族──基隆顏家研究》,頁:20-48。基隆市:基隆市立文化中心。葉文翔於2019年7月3日引述編撰
  • 撰寫者
    葉文翔(亞洲數位典藏)
  • 創作者
    基隆市立文化中心(提供)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年代不明
  • 資料使用語言
    繁體中文
  • 媒體類型
    照片
  • 時間分期
    日治時期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