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漁務處」,改組分設自臺灣水產公司「基隆分公司」,創立時間為戰後初期,為當時基隆市第2位的漁業經營機構,僅亞於經濟部漁管處,所造就的全臺漁業人才,各在其崗位,積極增加漁業生產。
日治時期的臺灣水產株式會社(原南日本漁業統制株式會社)所屬基隆市各機構,由臺灣水產有限公司接管,改設為基隆分公司;後來,臺灣水產公司改隸臺灣農林股份有限公司,而為水產分公司,原臺灣水產公司「基隆分公司」也隨之改組,改設為基隆漁務處、基隆冷凍廠、基隆漁船修造廠。
「基隆漁務處」,在1951年(民國40年),航海次數達99次,漁獲量為3,414,819公斤,計售新臺幣11,864,000元,年度結算盈餘140餘萬元。1952年(民國40年)1月至11月,航海次數75次,漁獲量1,454,330公斤,計售新臺幣19,643,000元,盈餘達200餘萬元,銷售金額皆超過預算數字,突破歷年紀錄。
「基隆漁務處」,在1952年(民國41年)時,有船員、職員共300餘人,單船拖網輪1艘,雙船拖網輪14艘,除新建的臺漁八十一號、臺漁八十二號外,其餘船隻,皆為戰後自日本當局接收,多已逾齡,性能減退,但該處仍能加以切實利用,且漁獲量甚佳。
該處在1952年(民國40年)開放民營,1963年(民國52年)受到漁業不景氣等影響,陸續將漁船出售,至1965年(民國54年)全部漁船出售完畢,漁撈業務就此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