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船底曳網漁業」,又稱為手操網漁業、雙船底曳網漁業,於1919年(大正8年)傳入基隆。本漁業的漁法,乃為2艘船曳網,在海底拖入魚類,橫掃面積較單船拖網為大,所以不適合在狹窄漁場作業。最初使用的漁輪,為小型的機船底曳網漁輪,然而,因海流、海底底質等關係,使其作業困難,後來就停止經營。
1923年(大正12年),台灣總督府、臺北州、及大型機船底曳網漁輪,委託民間試驗,在東海、澎湖西南海域作業後,認為有發展的希望,但海底底質粗雜、以及季風強烈,漁船、網具必須不斷改良。1924年(大正13年),具有機船底曳網豐富經驗的日人多名來到基隆,經營這種漁業,後來就發展得很順利。
「機船底曳網漁業」的漁場,與輪船拖網的漁場大致相同,漁獲物也類似。1940年(昭和15年)是「機船底曳網漁業」的全盛時期,當時,台灣共有這種漁輪140艘,年產量達42,219噸,佔當年台灣所有漁獲量的30%。除少數以高雄市為根據地外,其餘都以基隆市為根據地。後來,受戰爭影響,逐漸衰退。
戰後,基隆市可用的機船底曳網漁輪僅有6艘,由台灣水產公司接收,交給該公司所屬基隆漁務處經營。1949年(昭和24年),隨著中華民國政府撤退來台、撤來基隆市的機船底曳網漁輪,共達30-40艘。
1971年(民國60年)底統計,基隆市有雙船拖網漁船110艘,年產量為71,928公噸,佔當時基隆市各漁業的第一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