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船拖網漁業」,又稱單船拖網漁業,於1912年(明治45年/大正元年)傳入基隆,由台灣漁業株式會社所經營,為台灣拖網漁業的最早創始者。
最早只有215.95噸的波榮丸1艘從事漁撈;後來,又有台灣海陸產業株式會社210.72噸的東海丸參與漁撈作業。到了1915年(大正4年),台灣水產株式會社又有199.6噸的第一丸、185.5噸的第二丸參與作業;但因設備不佳、以及缺乏條件,而先後終止。
1926年(大正15年/昭和元年),日本漁業共同株式會社派了4艘拖網輪船,以基隆市為根據地,在東海、南海等漁場作業,同時改良漁具、漁法,漁撈的成績逐漸好轉,從此以後,就奠定了台灣「輪船拖網漁業」的基礎。
1936年(昭和11年),基隆市輪船拖網漁船增為8艘,每年漁獲約120萬圓,漁獲物大部份運往日本。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輪船拖網遠洋漁業漸受影響,到第二次大戰末期,基隆所有的網輪船不是被日本政府徵用,就是被同盟國軍的飛機炸毀。戰後,僅剩臺漁五十號(原為六甲丸)經勉強修復後,於1946年(民國35年)恢復作業。
1949年(民國38年)7月,隨著中華民國政府撤退來台的美式拖網輪,共15艘,先後由經濟部漁業善後物資管理處接收經營。1952年(民國41年)12月,華隆漁業行利用90噸的貨輪,改裝為美式拖網漁輪,至基隆市的拖網漁輪,共達26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