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鏢船的萌芽〉

  〈鏢船的萌芽〉,2000年(民國89年)7月發行,為「基隆文心叢刊」系列刊物第120期,書名為《風雨海上人》,由杜披雲所著,收錄於《風雨海上人》上冊。

 

  本篇描述的是鏢旗魚業剛開始的年代,旗魚因肉質軟嫩,美味營養兼具而受到日本人喜愛,也使得旗魚的價格不菲,漁人看見旗魚出沒在臺灣北部及東部沿岸,便開始研究捕獲旗魚的方法。一開始是在大緄船頭,裝置一人站立鏢台,前端設有水平腳踏板,並用「腳革仔」固定雙腳,便可以站在鏢台最前端。但因只是草創階段,技術尚未成熟,雖然有設立了鏢台和腳革仔,卻仍沒辦法真正在鏢台上站穩,不是被彈入海中,就是重心不穩跌在鏢台上。

 

  後來一名漁人提出了改良方法,並以女子穿著高跟鞋做比喻,認為鏢台的腳踏板應如高跟鞋般改為斜的設計,隨著鏢台騰起時和下降時的動作,人本會失去平衡,但因為腳踏板是斜的,重心改變後反而穩住身軀。相信這番理論的漁人實際嘗試改良後,便真的如那位漁人所言,能順利站在鏢台上鏢旗魚了。之後,正式的鏢船也隨之產生。

 

  本篇透過漁人間輕鬆的對話,說明了漁業在一開始發展時所遇到的困難,雖經歷過失敗,但透過不斷改進,才讓漁業逐漸進步,並由此表現出漁人不屈不撓的精神。

 

  《風雨海上人》一書,是一本漢文口語化寫作台語的小說;藉由台語的書寫,以貼近本土的口吻,表現出濃濃的鄉土情懷。寫作時代背景從清治時期到戰後時期,靈感來自於作者聽聞的鄉土歷史故事;為保存這些歷史,作者以「海」為主題,紀錄漁人和海洋間的辛酸,寫下九名船員的故事,刻畫出基隆的鄉土樣貌。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圖片來源】 杜披雲,2000年7月。《風雨海上人‧上冊》,頁:106。基隆市:基隆市立文化中心。   //   【參考書目】 杜披雲著,2000年7月。《風雨海上人‧上冊》,頁:7-8、106-113。基隆市:基隆市立文化中心。黃家怡於2019年7月10日引述編撰
  • 撰寫者
    黃家怡(亞洲數位典藏)
  • 創作者
    杜披雲(著作)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00/7
  • 資料使用語言
    繁體中文
  • 媒體類型
    文件
  • 時間分期
    戰後時期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