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市採藻業及採貝業〉,刊載於1986年(民國75年)6月編印的《基隆市志──卷九:漁業篇》第23頁至第24頁,由劉松樹編纂。
〈基隆市採藻業及採貝業〉一文,先敘述採藻業在基隆的沿革,再以基隆市採貝業作結。基隆市沿岸岩礁,盛產石花菜、海苔等藻菜;其中,石花菜在北臺灣,早於1870年代(同治9年-光緒5年)就有相關出口紀錄,因此,過去「基隆市的採石花菜漁業,是琉球人約在1900年代(明治33-42年)初期傳入」的說法,有待更進一步地考證。
在1918年(大正7年),基隆市曾有大規模經營的採藻業,居住在基隆的日本人石丸氏,前往東沙島採集海人草;然而在1926年(大正15年/昭和元年),該島設立軍事基地,乃終止經營。1928年(昭和3年)由臺灣人、日本人合作,再恢復該島的採集,其後又因日本政府指定以高雄市為起卸地,基隆市便無大規模經營者。
戰後,基隆水產職業學校的實習船「臺鯨號」,曾至東沙島採集海人草,因無甚成績而中止。
基隆市政府為保護資源、以增加採藻業生產,曾在1957年(民國46年)、以及1963年(民國52年)起連續3年,透過沿海投放含高石灰份的石塊、爆炸沿岸岩石以增加新繁殖面。
文末,交代基隆市的採貝業,有九孔、精螺、及蠔。以往基隆市沿岸盛產九孔而聞名。由於臺灣人以其入中藥,需求量甚大;而產量有限,雖然其採集歷史最為悠久,卻僅有少數漁民從業、或作業餘的附帶活動。
日治時期,有位住在基隆的日本人和泉種次郎,曾前往東沙島採貝,後漸轉為採取海人草的副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