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1986年前基隆市鰮焚寄網漁業〉

  〈基隆市鰮焚寄網漁業〉,刊載於1986年(民國75年)6月編印的《基隆市志──卷九:漁業篇》第21頁至第22頁,由劉松樹編纂。

 

  〈基隆市鰮焚寄網漁業〉一文,開頭簡單交代,此漁法在百餘年前由中國傳入、歷史悠久(在和平島、八斗子一帶沿岸海域);然而,在鰹釣漁業未創始之前,仍不甚發達。

 

  1912年(明治45年/大正元年)鰹釣漁業在基隆市創建後,因須以鰮魚為餌料,鰮焚寄網漁業快速發展起來,到1948年(民國37年)產量最多,達300萬公斤左右。

 

  〈基隆市鰮焚寄網漁業〉一文,說明焚寄網漁船、及其配備的沿革。此漁法屬火光誘集漁法,利用鰮魚的趨光性、將其誘捕。當時原來的漁船均屬舊式舢舨,長7.88公尺,寬2.06公尺,深0.6公尺,以同型船3隻為1組,分別為載網的網船、集魚燈船、漁獲物船。

 

  後來,漁業已趨動力、大型化,因此船隻大部分裝有狄塞爾引擎,漁船也有120擔左右,集魚燈從原先使用的竹製火炬,逐漸改用石油燈、電石燈、電池型電器燈、發電機型電器燈。

 

  漁法部分,也由水面上集魚,改為水中集魚。

 

  文末,提及在棒受網漁業興起後,焚寄網漁業就逐漸沒落,原因是須用船員較多、不易僱到,而且棒受網將過去3艘1組的焚寄網捕魚方式,改成1艘船就可以捕了。並簡單提及焚寄網漁業的漁場,在基隆市沿岸約3浬以內,魚期為4月至9月,主要漁獲物為鰮魚、小管等。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圖片來源】 陳世一,2003年9月。《雞籠漁鄉.魚香》,頁:12。基隆市:基隆市立文化中心。基隆市立文化中心提供   //   【參考書目】 1.劉松樹,1986年6月。《基隆市志──卷九:漁業篇》,頁:21-22、97。基隆市:基隆市政府民政局。丘國宣於2019年8月5日引述編撰 2. 陳世一,2001年12月。《基隆漁業史》,頁:99-100。基隆市:基隆市政府。丘國宣於2019年8月5日引述編撰
  • 撰寫者
    丘國宣(亞洲數位典藏)
  • 創作者
    劉松樹(編纂)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1986/6
  • 資料使用語言
    繁體中文
  • 媒體類型
    文件
  • 時間分期
    戰後時期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