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初期基隆市「龍蝦漁業」概況〉,刊載於1957年(民國46年)5月編印的《基隆市志──第六種:水產篇》第17頁至第18頁,由艾達夫與徐木達編纂。
文章開頭,先強調和平島乃「基隆市裡龍蝦出產最多的地方」,並且概略說明2種捕獲龍蝦的漁法:(1)龍蝦潛水漁業 (2)龍蝦刺網漁業。下一段則敘述戰後時期的海防政策,在沿岸500公尺以內的海域,禁止漁民作業,基隆市龍蝦產量從1946年(民國35年)的5,000公斤,銳減到1951年(民國40年)時的2,000公斤。
基隆市沿岸和平島、八斗子、外木山、及基隆嶼附近,因為屬岩礁地形,海底有很多岩縫構成的孔洞,適於龍蝦生長。
龍蝦潛水漁業,由漁夫潛入水中2-3公尺處,尋找龍蝦的巢穴並鉤取出,一般老手潛入水中1次可捕獲2隻龍蝦,而肺活量較大的漁夫甚至1次可以捕獲3、4隻龍蝦;龍蝦刺網漁業,則是在龍蝦經常出沒的海域下放置刺網,使龍蝦出來覓食時被刺網卡住而捕獲。
除上述2種漁法外,尚有刺龍蝦漁業的漁法,用可乘2、3人的小船,夜間駛出去,在岩岸海底,可照明的水深2、3公尺處找尋,發現龍蝦後,以綁四或五叉的竹桿叉子刺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