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築港調查委員會」,1896年(明治29年)3月在基隆組成,由臺灣總督府創設,宗旨為調查基隆築港一事。「臺灣總督府海事部長海軍少將」角田秀松擔任委員長,9位文武官員擔任委員,對築港有經驗的工學博士石黑五十二(土木監督所技師)、石橋絢彥(航路標識管理所技師)2人則聘為顧問。
當時的委員多留在東京。同年7月,在臺北設基隆築港調查事務所,在基隆港的小基隆設出張所,在仙洞、牛稠港、八尺門及社寮島設試驗所,以便進行調查。
同年10月,發現調查時間需要2個年次,而調查經費則不足,且需追加。同年12月,由石黑五十二、石橋絢彥2位工學博士完成調查報告,將報告交給當時的臺灣總督乃木希典。
調查報告中,共有對地質、地形、海底的沉澱質、築港用材料石材、石子、河砂木材、水泥、測量晒圖(3000分之1陸地圖,3783分之1海底深淺圖)、日晷儀(觀測氣候及時間,設置在仙洞岩)、氣象及潮汐的觀測、未來實施調查的要項(風力測驗及一般氣候觀測、檢潮儀、港內潮流方向調查、測驗波浪的強弱、地質調查)、軍港與商港的區分、工程上的困難等10項內容。
前期及後續的築港調查、測繪及設計工作,總共花了11萬日圓。
1898年(明治31年)4月,總督府解散「基隆築港調查委員會」,基隆築港調查設計、施工的單位經過多次變遷,最後決定以軍港、商港並設的築港計畫。1899年(明治32年),開始第一期的築港計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