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築港「第五期工程」,期程自1935年(昭和10年)開始,到1944年(昭和19年)為止;地點在基隆港,工程費共1,125萬7千日圓。經此工程後,港內可容納船隻,仍與「第四期工程」完成時一致,為1,000至20,000噸級輪船31艘。
基隆築港「第五期工程」所完成事項:
(一)本期浚深,為維持航道、泊地浚深9公尺上下的水深,並挖掘桶盤嶼暗礁58,000立方公尺,同時挖深和平島乾船塢口外水域,以使大船進塢時確保航行的安全。
(二)浚渫的泥沙,填築至:1. 仙洞海港醫院前面。 2. 白米甕淺水碼頭後面。 3. 仙洞淺水碼頭後面至碎波堤一帶。 4. 桶盤嶼、和平島造船廠修船岸壁、及護岸後方。
(三)1936年(昭和11年)開始建「外港東西防波堤」,為當時世界有名的深水防波堤之一。但1944年(昭和19年)9月因戰事而停工,共計完成防波堤1,000餘公尺,約完成計畫全長的60%。興工目的為基隆港築港以後,進出船舶逐年增加,內港的泊地已日漸不敷使用,利用外港勢在必行。
(四)1937年(昭和12年)建成「和平島漁港」,岸壁大部份用鋼板、少部份用鋼筋混凝土方塊所疊砌的擁壁式岸壁,岸面鋪混凝土地面。後面建有木造漁民住宅,可容納漁民200戶。
(五)1937年(昭和12年)4月興工「20,000噸級乾船塢」,1941年(昭和16年)8月完成;在和平島防波堤西邊、20,000噸級乾船塢旁,1942年(昭和17年)6月興工「10,000噸級乾船塢」,後因戰事影響,在1945年(昭和20年)6月停工。完成約80%。興工目的,乃當時基隆港並沒有3,000噸級以上的乾船塢,使進出港需入塢檢修的輪船常冒著危險,將船從基隆港開到日本、或香港檢修。
(六)興工的碼頭:白米甕淺水碼頭(1940–1944年8月,昭和15–昭和19年8月)、仙洞淺水碼頭(1941–1944年9月,昭和16–昭和19年9月)。上述兩者,皆因戰事而停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