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基隆築港「第四期工程」

  基隆築港「第四期工程」,期程自1929年(昭和4年)開始,到1935年(昭和10年)為止;地點在基隆港,工程費共1,042萬日圓。經此工程後,港內可容納船隻,為1,000至20,000噸級輪船31艘。

 

  基隆築港「第四期工程」所完成事項:

 

  (一)本期浚港注重內港,以便增加船席,同時將和平島防波堤內面、正濱里海岸之間浚深,將原本繫泊在內港的大、小漁船遷移到這裡,而成為專用漁港。並在基隆港建造新式大杓鐘挖泥船「鎮海號」一艘。

 

  (二)田寮港運河1929年(昭和4年)4月再延長,1931年(昭和6年)3月完工;旭川運河(愛一路)1932年(昭和7年)再延長;牛稠港運河1932年(昭和7年)開工,1934年(昭和9年)完工,連接十一號碼頭,向北邊延伸。

 

  (三)1930年(昭和5年)10月11日,在第一號倉庫後面興建基隆港合同廳舍(今海港大樓),1934年(昭和9年)7月15日完工,將有關港務、航政、稅務等11個機關集中辦公。

 

  (四)1931年(昭和6年)鑿除寅佛禮基施武兒礁(Inflexible),位在和平島防波堤西南方約500公尺處海中,和石花灘礁相對應,全部都是珊瑚礁,1935年(昭和10年)竣工。

 

  (五)浚渫、鑿除的土石,填築至旭川運河、田寮港運河延長工程的兩側,以及和平島、八尺門2漁港碼頭。

 

  (六)1932年(昭和7年),忠一路城隍廟對面的淺水碼頭,設4座從海岸線垂直突出的浮棧橋,聯結而成突堤碼頭,即所謂連株式浮棧橋,兩邊可繫泊1,000噸級輪船各1艘。

 

  (七)1932年(昭和7年)起進行二、三、四號倉庫改建,1934年(昭和9年)完工,建物改為鐵架鋼筋混凝土建築,倉庫容量增加。但因經費不足,第四號倉庫只完成基礎工程。

 

  (八)1935年(昭和10年),完工八尺門(基隆)漁港,港內碼頭、和原來設有的繫船浮筒,可供400艘漁船停泊。另外還有氣象台、漁業無線電信局、水產試驗場、水產專科學校、冷凍倉庫、漁民房屋、漁市場等。

 

  (九)1935年(昭和10年)建造基隆橋(今和平橋),連接臺灣本島、社寮島(今和平島),以鋼筋、鐵水泥仔細施工,長72公尺,寬7.2公尺,有3個橋孔,為全臺灣第一座跨海大橋。

基本資訊

  • 地點-地址
    基隆港
  • 地點-縣市區
    基隆市
  • 撰寫者
    丘國宣(亞洲數位典藏)
  • 貢獻者
  • 資料來源
    【圖片來源】 蔣山,1957年8月。《基隆市志──第九種:港務篇》,頁:26。基隆市:基隆文獻委員會。基隆文化局提供   //   【參考書目】 1.蔣山,1957年8月。《基隆市志──第九種:港務篇》,頁:9-11、26。基隆市:基隆文獻委員會。丘國宣於2019年7月16日引述編撰 2. 陳世一,2003年12月。《港都雞籠‧文化出航》,頁:13、38-40。基隆市:基隆市立文化中心。丘國宣於2019年7月16日引述編撰 3. 久恩工程顧問有限公司,2004年12月。《基隆市歷史建築導覽手冊》,頁:29-32,基隆市:基隆市文化局。丘國宣於2019年7月16日引述編撰
  • 時間迄
    1935
  • 地點-緯度
    25.1391787
  • 地點-經度
    121.7507752
  • 活動主辦單位
    臺灣總督府土木部基隆出張所
  • 時間起
    1929
  • 時間分期
    日治時期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