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築港「第三期工程」,期程自1912年(明治45年/大正元年)開始,到1929年(昭和4年)為止;地點在基隆港,工程費共1,586萬8千日圓。經此工程後,港內可容納船隻,為1,000至20,000噸級輪船18艘。
基隆築港「第三期工程」所完成事項:
(一)本期的浚深,從五號碼頭到十八號碼頭的航道,一直浚深到仙洞防波堤外的外港,同時將牛稠港海埔浚深,並擴張港內深水區,使20,000噸級輪船可以進港、繫泊。
(二)浚渫的泥沙,則繼續填築基隆港附近,例如:仙洞巖前方、港務局材料廠及後方員工宿舍一帶、西十四至十七號碼頭後方等地。
(三)完工的碼頭:牛稠港北方淺水碼頭(1912–1913年,明治45/大正元–大正2年)、乾船塢口淺水碼頭(1912–1913年,明治45/大正元–大正2年)、第五至十一號碼頭(1913–1916年,大正2–大正5年)、十二號至十三號碼頭(1921–1923年,大正10–大正12年)、十四號至十八號碼頭(1924–1928年,大正13–昭和3年)。
(四)1913年(大正2年),在市政府後方的淺水碼頭設置1座浮棧橋,可繫泊3,000噸級輪船。1921年(大正10年),在火車站前淺水碼頭設2座浮棧橋,以方便小火輪(小輪船)停泊。
(五)在牛稠港建3,000噸級乾船塢,1914年(大正3年)興建,1916年(大正5年)完工。
(六)1922年(大正11年)興建和平島防波堤,自和平島西南角仔城(聖薩爾瓦多城遺址)延伸入海的防波堤,為簡單的抛石式防波堤,堤前並設有標識燈塔1座。
(七)第十四號至十八號倉庫,1925年(大正14年)起建,1929年(昭和4年)完工,全為3層樓鋼筋混凝土樓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