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基隆築港「第三期工程」

  基隆築港「第三期工程」,期程自1912年(明治45年/大正元年)開始,到1929年(昭和4年)為止;地點在基隆港,工程費共1,586萬8千日圓。經此工程後,港內可容納船隻,為1,000至20,000噸級輪船18艘。

 

  基隆築港「第三期工程」所完成事項:

 

  (一)本期的浚深,從五號碼頭到十八號碼頭的航道,一直浚深到仙洞防波堤外的外港,同時將牛稠港海埔浚深,並擴張港內深水區,使20,000噸級輪船可以進港、繫泊。

 

  (二)浚渫的泥沙,則繼續填築基隆港附近,例如:仙洞巖前方、港務局材料廠及後方員工宿舍一帶、西十四至十七號碼頭後方等地。

 

  (三)完工的碼頭:牛稠港北方淺水碼頭(1912–1913年,明治45/大正元–大正2年)、乾船塢口淺水碼頭(1912–1913年,明治45/大正元–大正2年)、第五至十一號碼頭(1913–1916年,大正2–大正5年)、十二號至十三號碼頭(1921–1923年,大正10–大正12年)、十四號至十八號碼頭(1924–1928年,大正13–昭和3年)。

 

  (四)1913年(大正2年),在市政府後方的淺水碼頭設置1座浮棧橋,可繫泊3,000噸級輪船。1921年(大正10年),在火車站前淺水碼頭設2座浮棧橋,以方便小火輪(小輪船)停泊。

 

  (五)在牛稠港建3,000噸級乾船塢,1914年(大正3年)興建,1916年(大正5年)完工。

 

  (六)1922年(大正11年)興建和平島防波堤,自和平島西南角仔城(聖薩爾瓦多城遺址)延伸入海的防波堤,為簡單的抛石式防波堤,堤前並設有標識燈塔1座。

 

  (七)第十四號至十八號倉庫,1925年(大正14年)起建,1929年(昭和4年)完工,全為3層樓鋼筋混凝土樓房。

基本資訊

  • 地點-地址
    基隆港
  • 地點-縣市區
    基隆市
  • 撰寫者
    丘國宣(亞洲數位典藏)
  • 貢獻者
  • 資料來源
    【圖片來源】 蔣山,1957年8月。《基隆市志──第九種:港務篇》,頁: 26。基隆市:基隆文獻委員會。基隆文化局提供   //   【參考書目】 1.蔣山,1957年8月。《基隆市志──第九種:港務篇》,頁:9-10、26。基隆市:基隆文獻委員會。丘國宣於2019年7月16日引述編撰 2. 陳世一,2003年12月。《港都雞籠‧文化出航》,頁:37-38。基隆市:基隆市立文化中心。丘國宣於2019年7月16日引述編撰
  • 時間迄
    1929
  • 地點-緯度
    25.1391787
  • 地點-經度
    121.7507752
  • 活動主辦單位
    臺灣總督府土木部基隆出張所
  • 時間起
    1912
  • 時間分期
    日治時期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