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築港「第一期工程」,期程自1899年(明治32年)開始,到1906年(明治39年)為止;地點在今基隆市中正區,工程費共244萬日圓。
在基隆還沒築港之前,低潮時,沿岸許多地方都是海埔、沙灘,3,000噸級的輪船只能駛入基隆外港,投錨停泊,距離港內的市街約1海里半,再由小船接駁,客、貨運輸都不方便。因此,「第一期工程」主要在於能使3,000噸級的輪船直接駛入內港,而挖出的砂石,則填埋到需要加高或填平的海埔地上。
基隆築港「第一期工程」所完成事項:
(一)浚深從外港到內港中的一條航道,使其可以直通內港,以連接鐵路運輸為第一要務。西二號碼頭前浚深,作為船渠,「內港最南端港西街前」至「田寮港注入基隆港處」浚深,以便行駛小交通船。
(二)鑿除位於「仙洞防波堤、和平島防波堤拉成直線中心點」附近阻礙,暢通航道,以利大船進入港中。
(三)填築多處基隆海地,本期第一期填築工程,更將舊蚵殼港改道,由原來火車站前淡水碼頭出海口,改往高砂公園旁繞過,經忠二路及孝四路交叉口後,匯入旭川。
(四)建築臨時鐵腳棧橋碼頭、繫船浮筒5個,及修理場等。碼頭可同時容納3,000噸級輪船4艘。
(五)1902年(明治35年)8月,在西四號碼頭北端向南方突出處,建鐵腳臨時棧橋,長136公尺,寬73公尺,以鐵腳架台,台面用木材鋪設,上面同時架設30公斤軌道2條,直通舊火車站,可行駛15噸的貨物車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