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銘傳築港」,計畫開始、結束時間皆在1899年(明治32年),地點在今基隆。
1821年(道光元年),姚瑩對臺灣海防戒備的鬆弛感到憂慮,曾以〈籌建鹿耳門砲台〉、〈論台灣治事書〉等上書清廷,在〈台灣十七港之設防〉一文中,就有提到大雞籠的形勢與防務,也有提到基隆應該建港的構想;然而,基隆真正築港,卻要等到1840年(道光20年)鴉片戰爭、1884年(光緒10年)中法戰爭之後,臺灣建省首任巡撫劉銘傳才提出基隆築港計畫。
中法戰爭後,劉銘傳深感外國人對基隆灣這個天然良港的重視,在東亞海洋的通路上,必然有其特殊的原因;基隆附近盛產煤礦,且品質良好,因此,基隆港應是臺灣北部航運發展的重要港埠。
劉銘傳於1889年(光緒15年)上奏清廷,請他們委任全臺首富林維源,總辦基隆築港業務,林維源受命以後,就延聘外國築港專業工程師來臺,進行築港前的測量、調查、規劃與設計等工作,同時派人到上海購買挖泥船「伏波號」1艘,以疏浚基隆港內的航道。
先期工程的第一步,首先將基隆舊火車站前的海岸予以填埋,火車站前的臨港碼頭以石塊砌成,並築有升降台階,面海船隻停泊的堤岸,都以木樁保護,以免受到船隻強烈撞擊而受損。築港所需的石材,都是從金包里的砂岩層中鑿出,以汽船「海鏡號」載運來基隆港。
「劉銘傳築港」計畫,終因籌款問題、劉銘傳與清廷保守勢力不相容,而使築港計畫停擺。1895年(光緒21年),清廷簽訂馬關條約,將臺灣讓與日本統治;而基隆築港一事,則在日治時期完成大部分。
當年「劉銘傳築港」的基地只有一小段石砌碼頭,位於現在的西四號碼頭附近。然而,劉銘傳原本的築港計畫、圖稿應該相當多,只是多已散佚了,我們只能從林維源上呈劉壯肅公(劉銘傳)的三稟中,看出一些梗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