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報關與陸上運輸〉

  〈報關與陸上運輸〉,為一記述型文章,隨《基隆報關行業發展史》一書出版於2012年(民國101年)12月,描述基隆報關行業、陸上運輸的關係、及其歷史沿革。

 

  與基隆報關業息息相關的陸上運輸包括3大類:(1)鐵路運輸、(2)貨車運輸、(3)貨櫃運輸。早期的運輸都是鐵路運輸;卡車通行之後,鐵路運輸也逐漸被大榮、大連、新竹等貨運所取代了。1970年代(民國60年代)至1980年代(民國70年代),是貨車運輸的黃金時期。

 

  那時除單一貨物由裕民等大貨運車隊所承攬外,其他貨運公司,大部份有在海港大樓對面的港西街設立辦公室;在貨運的黃金年代,海港大樓西側出口,更聚集許多各類型噸位的跑單幫卡車司機等著攬貨,可謂人聲鼎沸熱鬧非凡。

 

  更值得一提的是併裝馬達三輪車運輸,因其靈活快速、價格低廉的特色,很受報關業者的青睞,雇請使用率非常高。直到1980年代(民國70年代)後期,因安全考量,由政府集體收購後,宣佈廢止使用。

 

  貨櫃運輸的鼎盛時期,則是落在1990年代(民國80年代)至2000年代(民國90年代),是貨櫃裝卸量超越200萬TEU的黃金10年。貨櫃,就像一個個小小的移動式倉庫,貨物不再受到風吹雨淋的影響;自從貨櫃通行以後,貨櫃直接整櫃提領,或直接進到貨櫃集散站拆櫃。由於沒有分散的雜貨,因此,基隆港、及周邊的聯鎖倉庫,就開始沒落。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圖片來源】 黃國雄,2012年12月。《基隆報關行業發展史》,頁:63。基隆市:基隆市文化局。基隆市文化局提供   //   【參考書目】 黃國雄,2012年12月。《基隆報關行業發展史》,頁:63-64。基隆市:基隆市文化局。葉文翔於2019年7月10日引述編撰
  • 撰寫者
    葉文翔(亞洲數位典藏)
  • 創作者
    黃國雄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12/12
  • 資料使用語言
    繁體中文
  • 媒體類型
    文件
  • 時間分期
    戰後時期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