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清治時期的基隆市街〉

  〈清治時期的基隆市街〉,創作時間1885年(光緒11年),創作地點為基隆港邊市街。圖稿中,中式的屋簷下,街道、商家人聲鼎沸,大燈籠懸掛在街市通透的門面內,立柱間開闊的格局規劃,也讓行人、商品更容易流通。街底的大圓窗花,古色古香。

 

  回顧早期雞籠(今基隆)市街的發展歷史,依照翁佳音的論著推測,遠在17世紀之間,就已經有漢人在今崁仔頂一帶居住。但是,目前所確知基隆開發史最早的文獻記載是:1723年(雍正元年)漳州人由淡水八里坌遷居牛稠港虎仔山腳,築魚寮、以漁撈為生。然後逐漸有住戶移居基隆港南岸地帶,並在此發展為市街。

 

  而清治末期的基隆街市,已形成相當規模的聚落,其商、貿、漁、農產業皆發達;當時的市街多達15條,其中以暗街、新興街、福德街、草店尾街、石牌街、崁仔頂街、鼻仔頭街、哨船頭街最熱鬧,而且各條街各有其產業特色。

 

  如暗街以鮮魚、蔬菜販售為主;福德街銷售布匹、乾果、糶售米穀;新興街、草店尾街則銷售一般生活日用品為主;石牌街則在很早以前,即有外地人居住並經營茶葉銷售及餐飲店;又以商貿景況而言,在此8條街區中以暗街至媽祖宮口街之間的商貿,最為繁華。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圖片來源】 陳成章,1999年7月。《基隆市港區歷史建築調查──第二階段:歷史建築測繪、調查研究》,頁:38。基隆市:基隆市立文化中心。基隆市立文化中心提供   //   【參考書目】 陳成章,1999年7月。《基隆市港區歷史建築調查──第二階段:歷史建築測繪、調查研究》,頁:38。基隆市:基隆市立文化中心。葉文翔於2019年7月3日引述編撰
  • 創作內容指涉地點
    基隆港市街
  • 撰寫者
    葉文翔(亞洲數位典藏)
  • 創作者
    基隆市立文化中心(提供)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1885
  • 資料使用語言
    繁體中文
  • 媒體類型
    圖稿
  • 時間分期
    清治時期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