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調查局三張犁招待所

圖片為調查局三張犁招待所。

1958年7月成立的調查局三張犁招待所,全名為「司法行政部調查局三張犁招待所」,又名三張犁留質室,舊址為臺北市基隆路二段13巷(現址:臺北市吳興街361巷1弄)。原命名為「第一留質室」,1967年4月改為「三張犁招待所」。在1960年代,三張犁留質室是接續大龍峒留質室的審訊場所,當時主要多偵訊叛亂犯和刑事犯,並以管理嚴酷和刑求逼供而著名。三張犂留質室在許多政治犯心中都留下很深的陰影。1972年關閉使用後,舊有房舍即被剷平。後由1974年1月竣工啟用的安康接待室,延續調查局大龍峒留質室、三張犁留質室留置嫌犯與恐怖偵訊的手段。

受難者記憶中的三張犁招待所皆認為該處環境惡劣、管理嚴苛,且行恐怖偵訊。而受難者回憶中提及押房鐵門外用以隔絕囚犯視線的厚布簾,顯示三張犁招待所禁止囚犯們溝通互動,以有利於其在資訊不對等的狀況下進行偵訊的舉措。而在受難者描述中,調查局在此對留押於此處的囚犯行使各種刑求手段,如以強光照射、疲勞訊問、毆打電擊、高分貝噪音、精神恐嚇等,故有稱呼此處為「有名的鬼門關」。

參考資料:不義遺址網站:調查局三張犁招待所(三張犁留質室),檢自https://hsi.nhrm.gov.tw/home/zh-tw/injusticelandmarks/123347(2020年10月10日)。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內容力
  • 創作者
    內容力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2019/11/19
  • 媒體類型
    照片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