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淡水海關公署官邸

圖片為淡水海關公署官邸。

「前清淡水海關稅務司官邸」位在淡水真理街上的,源於1858年(清咸豐8年)清朝在英法聯軍時戰敗後與英、法分別簽訂「天津條約」,被迫將臺灣開放為通商口岸。1862年(清同治元年)6月22日,在滬尾設洋關正式開市徵稅,洋關亦正式設立,並興建海關官邸提供稅關長、秘書(書記)及其他海關官員居住。最初淡水海關設置是由中國人管理,清廷為斷絕華人官吏貪墨的陋規並確保關稅之徵收,聘洋人為稅務司總管,清廷派任的海關監督,僅能管理原來的常關事務,稅務司完全掌握洋關的行政與關稅大權。首任副稅務司長是英國人侯威爾擔任,至此正式開始淡水的洋關史。

淡江關署早期因為人數只有數人,祇能租屋居住,但終非長久之計,一方面他們不願與華人混居,另一方面華人民宅不適合時洋人起居習慣,遂有興建官邸宿舍之舉,這就是淡水海關稅務司官邸的由來。1866年稅務司購買到現在官邸和附近土地,於1869年由副稅務司長郝伯遜著手進行規畫和興建官邸,陸續完成三座洋樓,提供司長、秘書和部屬居住,時淡水人稱之為「埔頂三塊厝」。到了今日,淡水人因其白色的建築外觀又稱之為「小白宮」。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內容力
  • 創作者
    內容力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2019/11/14
  • 媒體類型
    照片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